虚实之间、时空交错,触碰“中国美”的呼吸一瞬

2020-06-30     文娱头版

原标题:虚实之间、时空交错,触碰“中国美”的呼吸一瞬

当我们谈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

中国美是什么?

是梅派男旦的水袖长扬,还 是荧屏光影里的衣角蹁跹

是古朴香道的袅袅青烟,还是手作布料的细密针脚?

近日,由云集将来、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韬蕴资本联合出品,优酷独播的六集人文类纪录片《中国美》上线,围绕“天工”“虚实”“识途”“梦回”“东西”“弘传”六大核心主题,以林怀民、马可、叶锦添、吴彤等不同中国艺术家为“主讲人”,从服装、舞蹈、戏剧、音乐、太极、摄影等艺术类别切入,为观众打开一扇中国当代艺术的“门”。

没有冷静的解说词,无固定叙事章法,《中国美》像是背着木剑的杨过,有着大巧不工的质朴感。

0

1

人,无止境

《中国美》第一集“天工”中,出现了两位人——林怀民和马可。

学新闻写小说、创办云门舞集的林怀民,称自己为“垃圾桶”,他对什么都感兴趣,“有时运气好,垃圾桶里就能长出很漂亮的花朵”。

“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黄老道家的《吕氏春秋》给了林怀民取名灵感。而他所创办的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关于云门,他在镜头里坚定地说道:“ 我要做的是我们自己文化根源的东西,不是去做西方现代舞的模仿品。”

这样一个闪耀西方舞台的知名舞集,有的作品灵感却是来自于最平凡的土地。片中,林怀民讲述了云门经典作品《稻禾》的故事。

舞者柔软坚韧的美丽身体,代表着生机勃勃的稻穗,行云流水的影动身移间,将稻米生命的进程演绎出来,写下一本特殊的“生命志”。为了让舞蹈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林怀民带着舞者们去台东池上的稻田里,“脚踏实地”式体验真实的耕作,理解土地的深沉、广袤含义。

舞蹈《稻禾》片段 (来源:腾讯视频)

所以,《稻禾》的首演就在池上的稻田里。稻浪翻滚的天地舞台,无需言语的自然语言,让这场舞蹈变得与众不同。而在这场演出的观众中,最让舞者们紧张的就是当地村里的农民。

林怀民说, 云门的剧场,是人民的剧场

2008年,云门舞团的大排练场,云门舞集被大火烧毁。火烧完后,林怀民呆坐在旁,突然想起“所有的书籍都被烧了”的诗句。来不及感慨,他们迅速对外发布了一场演出都不能少的新闻稿。“云门的火烧完后,政府租给我们一块地,四千多笔捐款,有企业的,也有小朋友的糖果钱”,他这样解释道,浴火重生的云门,是整个社会的支持加持出来的团队,“我希望我退休了后,这个火种要继续燃烧”

而“无用”服装品牌创始人、设计师马可,则称自己是一个“筑沙滩城堡的小孩”。作为首位获邀参加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无用”的中式大襟衣服等设计,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创作最高的境界是浑然忘我,不带任何目的,此刻和眼前的事物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她用筑沙滩城堡的小孩来形容这种境界,小朋友不会在意海水冲走城堡,只享受创作期间的纯粹快乐。

做设计之前,她也像个小孩,把电话线全部拔掉,不想任何人来打扰她。她认为,那样的设计才能“撇掉杂质,保留纯粹”。

早在创立“无用”之初,这个特别的品牌名并不被看好,许多人觉得这是个单纯的“贬义词”。但她用独道的东方设计,让“无用”一词,有了老庄哲学中“无用之用”的具体形象。在她的设计扬名海外之后,她遇见过很多机会,“我从没想过离开中国,中国是我的根,中国文化在我身上有着深厚的影响”。

“在一个荒野上,一开始有人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小路,当有一万个人走过的时候,就变成羊肠小道”,马可这样回首自己十多年来创立“无用”的心路历程,以及中国独立设计品牌在国际时装行业的闯荡。

《中国美》里记录的人们,组成一幅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真实群像,他/她们也如同老友一般, 回首来路、倾诉感悟、思考去程,让纪实影像有了动人的感性温度

0

2

门,无疆界

这些人的故事,是一扇扇门。

门后的世界,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千姿百态,是中国艺术家的人生境遇,是中国美影响世界的真实景象。

在散文诗般的叙事风格下,《中国美》有着国际化视野的语言表达。这里并不是单指文字或语境,而是基于人类美学主题的共同探讨。

美学,物质化来看是艺术品,概念化来看是哲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提出美学概念,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美学。

那纪录片《中国美》里,到底在谈论什么话题呢? 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特征,也是中国与世界的美学共鸣

从司空见惯的平凡生活、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发掘美,马可的“无用”设计惊艳世界。片中,她深入游牧民族的生存腹地,在一件件手工艺品中,看到打动人的美丽力量。 她的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野等对立统一的矛盾特质,时空交错中,展现出艺术独具的时代精神

林怀民的舞蹈,则有着对艺术广博特质的细腻阐释。为了让舞蹈更有东方韵味,他让舞者感受乡土劳作,学习传统书法,研习古代佛像……“我希望舞者来学书法, 拿书法做一个想象的跳板”,他解释道。这种单一艺术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通感,也是中华文化投射在多种艺术上的体现——基于文化的共性、理解,艺术有着民族性的特质。

越民族越世界,《中国美》里展现出他们扬名海外的经历,恰好体现着当代中国艺术,有着中国与世界的美学共鸣。这种共鸣的过程是坎坷崎岖的,但结果又是让人感动的。

中国美是什么,这确实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当下生活的一隅、一瞬,去窥见中国之美的栖息角落,触碰它跳动着的呼吸脉搏——《中国美》并没有写出任何答案,却给予了观众一个可以观摩、思考的独立空间。

轮值主编:依梧

作者:Siberia

编辑:咖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GfKBnMBd4Bm1__Y3A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