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即将过完一个月
不长不短的时间里,
老师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学校里老师的另一面是什么样?
他们在新学校的感受如何?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
巴德美际博雅中国部老师身上,
我们未曾见过的另一面。
“在学校,我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
姓名:
唐燕
职务:
博雅中国部(小学)语文老师
今年小升初,作为小学老师的唐燕也在给自己的孩子物色目标中学,而巴德美际这所在小区旁边的学校成了她重点参考的对象,“我们从2014年搬过来,看到这所学校从无到有,今年中国部开始招生,我们没有丝毫犹豫就来考察了。”
给孩子选好学校后,唐燕想离孩子近一些,与孩子作息同步,于是决心就从原来的学校离职加入巴德美际,她说,“想和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并肩作战。”
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唐燕希望工作的同时,给孩子更多的照顾。根据课表的安排,唐燕看上去每天只有1-2节课,但实际上她忙得不可开交,“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到学生增减衣物、吃药喝水,寝室住宿样样都要关心。”
在唐燕眼里,一个好老师不能与“上好自己的课,孩子不出安全问题”划等号。即使没上课,她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观察学生。她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孩子在学校的第一监护人”,要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
电话家访也是唐燕每天的固定工作,当孩子们正常上其他课程的时候,唐燕会悄悄走到教室外面,打电话给家长,聊聊孩子需要改变的习惯,抑或是聊聊孩子每天的进步。唐燕最近10个通话记录里,一半都显示是学生家长。
“管得宽”是唐燕给自己贴的标签,有时候还会给家长聊聊家庭教育,发现有的女孩总是穿一身黑色运动装,还会提醒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唐燕说,“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女性和一位妈妈,从多个身份出发,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刚开始给家长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他们都期待听到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唐燕计划,一个月要做到给每个孩子的家长进行至少一次电话家访。
从公办体制出来,已有15年教学经验的唐燕说,“巴德美际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成长机会。”每当疲倦的时候,她总会想想蓝继红校长,“蓝校长是以身作则的实干型校长,她能做到那么好,我也想试着向她靠近,靠近自己的偶像,自己也会幸福一点。”
“孩子童年的不幸,要用一生来治愈。”是蓝校长留给唐燕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于是,尽管每天的工作再忙再累,唐燕也会想着怎样投入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让孩子成长得更快乐。
“第一次面试被批评了还很高兴”
姓名:
王小菊
职务:
博雅中国部(中学)政治老师
离开自己已经适应的学校,王小菊想得很明白,她想走出舒适区,给自己更多的挑战,她说,自己还有更多的价值没被体现。
在不断选择、面试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向王小菊抛来了橄榄枝,而她说选择巴德美际的理由很简单:认同校长的理念,也被校长最实诚的面试所打动。
“很多学校都是填一大堆单子,会有很多甚至都不知道是谁的人进行多轮面试,也会有传统的试讲。但巴德美际不一样,我们第二轮直接是校长面试,试讲也是校长随机出题,老师即兴讲课。”王小菊至今清晰记得,自己试讲结束后被刘静波校长批评了一通,“他说我是最传统的讲法,给学生讲定义不能这样讲,他还给我分析应该怎样讲……”
不讲形式主义、灵活不呆板、讲求创新……王小菊说,第一次面试被批评还那么高兴,自己认同刘校长的理念,接到录用通知时毫不犹豫就做了选择。
王小菊觉得自己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我7月份入职的时候,也参与了教学准备工作,学校把老师当自己人,让我们与学校同甘共苦,这也让老师们更加了解每一个学生,这远比让我直接去上课更有意义。”
正式上课以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具有10余年教学经验的王小菊,开学第一个月就受到了家长的质疑,“家长可能传统观念里认为班主任应该是语数外主科老师,而政治老师怎么能当班主任呢?”
面对家长们的不认可,王小菊只能默默地开展工作,主动和孩子们相互适应:有坏习惯的学生,就耐心找出适合的方法去规范他;不被同学认可、甚至家长都觉得很调皮的学生,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主动与家长沟通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我的想法就是做出成果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
6点多起床上班,回到家总是11点,说不累肯定是假的,但王小菊说自己累并快乐着,“我们没有怨言,因为我们加班校长也在加班,我不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有一个团队互相支持,所以即使很累,但心情很愉快。”
短短的三周时间,家长的质疑声逐渐变成一句句感谢,王小菊说,“家长看到孩子成长时的喜悦和肯定,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那博雅英文部的老师们,
与孩子们都有哪些故事呢?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揭晓,
英文部老师未曾见过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