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
麝,又称为麝獐、香獐。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
雄麝脐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
这也导致麝的数量急剧下降——因为人们为了获得麝香而不断猎杀它们。
因此,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
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
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穿山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大鲵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
金丝鱼
金丝鱼,学名唐鱼。为我国所特有,仅分布于广东省白云山、花县以及广州附近的山溪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黄鼠狼
因其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
因为黄鼠狼有“放臭气”和“偷鸡”的习性,被人们认为是害兽,其实黄鼠狼是灭鼠能手。
由于人类的猎杀失去栖息地,黄鼠狼已被国家自然保护联盟列成易危物种。
猫头鹰
猫头鹰(也作枭"xiāo" ,鸮"xiāo")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因此得名为猫头鹰。
现在野生猫头鹰的数量越来越少,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原鸡
个体寻常略大,是家鸡的野生祖先。原鸡是一种热带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
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隼
红隼广泛分布于中国,是中国东部地区城市最常见的猛禽之一,为留鸟或季候鸟。在野外通常活动于开阔的原野或山区悬崖附近。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麻雀
文鸟科麻雀属27种小型鸟类的统称。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
近年来,麻雀被捕捉的太多,数量急剧减少,因此麻雀于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秧鸡: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经常能看到一种像小鸡一样的野生鸟类在田间走动,尤其是夏天收割的时候,常常能捡到秧鸡蛋。秧鸡虽然也有人捕捉用来吃,但是导致它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还是农药,水稻打药后,秧鸡吃了打药的谷子,或者吃了中毒的虫子也就中毒死了。现在也属于受保护鸟类。
野猪: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野猪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猪又称山猪‘
斑鸠:八珍之一野生斑鸠属一般保护动物,不允许贩卖。 野生斑鸠为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野鸡:野鸡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是不能非法猎捕、杀害国家的保护动物,野鸡是需要受到保护的。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野兔:其实野兔也是国家保护动物,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也就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捕捉20只以上就属于违法,如果上百只那就要判刑了。所以大家尽量不要去捕捉,除非是人工养殖的。
禾花雀:在2008年的时候就开始和大熊猫一样处于“易危”,而到了2017年,禾花雀已经是“极危”。而造成禾花雀这种地步的人,就是咱们中国的某个吃货大省——广东据说当时在东莞当地,许多农民捕捉禾花雀去换钱,一只禾花雀20元以上,再加上禾花雀一般是成群结队出现,往往一次捕捉就能获得很大利润,禾花雀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的餐中美味。
刺猬:作为北京市保护野生动物,黑龙江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成为了136种二级保护动物中的一员,受到了法律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6]
虎纹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又叫水鸡,个头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一直被大量捕杀,广东广西两省上世纪70年代年收购量达到60吨左右,导致它成了濒危动物,1989年就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松江鲈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曾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
大鲵: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1种;近危(NT)——2种大鲵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娃娃鱼,他的肉质鲜美,便遭到了人们的捕杀,而且栖息地也遭到了破坏,数量锐减,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着手保护娃娃鱼的工作了。
各种蛇:基本都是保护品种,蛇是当今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动物群之一,身影遍布全球。它与人类同行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色彩,是艺术、宗教等各种想象和隐喻的灵感之源,以前庄主也经常看到蛇的身影,现在基本没见过啦。
飞龙:龙鸟学名为花尾榛鸡,素有“天上龙肉”之称,为八珍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就列为向皇室进贡的珍品,有“岁共鸟”之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江豚、江豚是白暨豚的近亲,但是它们却可能遭遇和白暨豚一样悲惨的命运。由于江豚 比白暨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中国高度污染和航运异常繁忙的长江水道还能繁殖,科学家们估计野生江豚的数目不超过2000头,也许用不了多少年,我们就再也不能看到它了。
中华鲟、俗称:鳇鱼、鲟鱼、腊子、鲟鲨、鳣(《尔雅》)、鳣鲔(《诗经》)。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濒危等级:易危。它是一种高蛋白、多脂肪性鱼类,肉味鲜美,卵质亦佳,营养丰富。中华鲟的肌肉、卵粒、鱼鳍等的食用价值以及鳔的药用价值,均与鳇鱼和鲟鱼类相同。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长吻鮠)和甲(中华鲟)列为四大名鱼。
胭脂鱼、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濒危等级:易危。胭脂鱼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但因捕捞过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庄主语录:保护动物人人有责。请拒绝购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RIv4HAB3uTiws8Kk1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