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一生充满传奇。他生于动荡之年,遭遇过刀尖舔血的生活;年少时期,他是父母眼中撒谎、叛逆的孩子;青年时期,他又是运动场上的健将,无数少女心目中的明星;第一次被父亲表扬时,他已经45岁了!50岁之后,他在坎坷中,迎来新生!
可以坦率的说,钟南山院士一生太过精彩,足可以拍成一部电影!玄妙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值得玩味,或许正是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久经磨砺的钟南山才能最终成长为,人人敬仰的国之栋梁!
生逢战乱,立志从医
一切要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讲起,那时社会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1936年10月20日,对于钟世藩医生及他的爱妻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坐落于钟山南面的南京中央医院里出世了。钟世藩医生便依着出生地之意给他的孩子取了一个颇有气势的名字:南山。这个孩子,现已成为中国赫赫有名的呼吸疾病专家。
钟南山(后右一)与父母(前排)、妹妹(后右二)
钟世藩,福建厦门人,解放后任中山医科大学一级教授,我国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是个孤儿,自小跟着一位叔父在厦门长大,叔侄俩一直过着艰辛的贫穷生活。钟世藩九岁那年被人带到了上海给一户人家做仆人。特殊的身世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知晓了人间苦难与悲愁,养成了异常独立和坚毅的性格,惯于脚踏实地做事而不善辞令。他刻苦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协和医科大学。入学时他们全班共有四十人,但坚持学习到毕业的,包括钟世藩在内只有八人。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相继占领上海、苏州、松江等地之后,继续向南京进犯。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中国军队在上海英勇抗战三个月之后,撤退到南京附近。国民党政府宣布一部分政府机关迁武汉办公。前线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大批涌到南京,市内一片混乱。
这一年的冬天,在南京沦陷前夕,钟世藩带领一家人逃难贵阳。
在钟南山的记忆中,他们的家就有两次被日本战机轰炸过:
第一次是在南京沦陷前。有一天,日军的战机又在上空回旋,只听见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钟南山外婆家的房子瞬间被炸得支离破碎。幸运地躲过了炮弹的年迈的外婆不顾一切地冲进浓烟火海,寻找还在屋里的不满两岁的钟南山!当她满身灰黑地找到吓坏了的钟南山时,涕泪交集。多年后,当慈爱的外婆向后辈们提起这惊险的一幕时,仍然忍不住眼眶润湿,虔诚地将两手放在胸前,真心感谢上天对她以及外孙儿的仁慈。
第二次是在贵阳。那是1943年的一个星期天,钟世藩夫妇带着钟南山和他的妹妹全家到公园游玩,突然传来了刺耳的空袭警报声。公园里的人顿时乱作一团。钟南山和妹妹来不及跑到防空洞,就在父母亲的带领下急急躲到附近的玉米田里。只有七岁大的钟南山紧紧抓住妹妹的手,两个人吓得脸色青白,不敢呼气。很快,远处、近处连续不断地传来一阵阵的轰炸声,明亮的天空被一股股呛人的黑烟、灰烟笼罩。等钟世藩一家大小赶到家里的时候,才发现自家的房子已被炸成了断壁残垣……
医学启蒙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一个薄雾蒙蒙的早晨,钟南山一家乘船来到了广州。那年钟南山十一岁。
钟家最初在广州的房子是当年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南校区)东南区的一栋红楼。小楼是方方正正的三层红砖瓦房,雅致、悠然。楼的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小院子,稀稀疏疏地长着馨香的花草。楼的后面有一大片青葱欲滴的竹林。童年的钟南山常约小伙伴们到竹林里玩耍、打闹。当顽皮的钟南山懂得静下来的时候,他开始与书结缘了。他经常来到父亲的书房,沉迷在书的世界里。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钟南山渐渐对医学有了兴趣。
一天,钟南山发现家里来了许多“不速之客”——一群可爱的小白鼠。这可把好奇的钟南山乐坏了,他以为这是父亲专门为他找来的玩伴,便急急忙忙地跑去找母亲问个明白。母亲笑着反问他:“那你喜不喜欢那些小白鼠呀?”“喜欢!”钟南山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看着钟南山特别认真的样子,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用来做实验的小白鼠,可不是给你玩的。”还在兴头上的钟南山一听,顿感失望。等到父亲回来的时候,钟南山又开始缠着父亲告诉他给白鼠做实验的事情。原来,钟南山的父亲在美国学成回国后,从事乙型脑炎病毒的培养和分离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他的科研方向是用小鼠胚胎培养病毒。由于当时科研经费比较缺乏,他就用自己的薪水买来小白鼠,在自家的书房里做起了实验。
从此以后,钟南山总爱到父亲的书房里逗弄小白鼠玩。钟南山最爱看父亲做小白鼠的实验。每次父亲做实验的时候,他总要在旁边仔细地看着父亲的每一个动作,同时还和父亲一样关注着小白鼠的变化。这时他的脑子里总是冒出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他很想弄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白鼠又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子。总想刨根问底,但他知道实验的时候不该发问,不该打断父亲的工作。直到实验完毕,他才迫不及待地一古脑儿把问题向父亲倾吐出来。
父亲见儿子对小白鼠这么热心,就有意地让他多与它们接触。他觉得,熟悉小白鼠的习性、生理与机能,对于学医之人,是很有好处的。父亲与儿子商量,要他帮助自己照看小白鼠。从此,钟南山就成了家里的“白鼠饲养员”,也是一名最负责、最有耐心、最称职的小饲养员。
钟南山开始逐步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医学、医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照看小白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了他的观察力、耐心和责任心;而这些,正是一个医生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钟南山小时候,家里时常有一些和蔼可亲、气度不凡的叔叔、伯伯来找父亲,他们往往一来就直接到父亲的书房里,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钟南山总是悄悄地倚在门边偷看,看到父亲与伯伯叔叔们时而沉思默想,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手舞足蹈。钟南山常好奇地直奔母亲房里问个究竟。母亲便会笑着摸摸他的头,告诉他:“爸爸和伯伯叔叔们正做学问呢。长大了,只要你努力学习,也会像他们一样的。”
在钟南山的记忆里,无论节假日,抑或半夜三更,无论天晴日暖,抑或雨骤风狂,只要医院里有急事,只要一有病人来求助,父亲从不推托,叮嘱母亲几句,便匆匆赶往目的地。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父亲又匆匆出门去了。钟南山也从风雨声中醒了过来,他问母亲:“这么大雨,爸爸不怕吗?”母亲望着窗外茫茫的夜空说:“爸爸不怕,因为爸爸很厉害。爸爸要去的地方也许风大雨大,但只要爸爸去了,就会让其他的小朋友不再害怕了。”这些朴实的话语,在当时的钟南山心里,或许还难以完全理解,但父亲的行为和母亲的循循善诱,已不知不觉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了印迹。
钟南山院士
“黑五类”子弟
1960年,钟南山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医学院。曾任辅导员、校报编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他还参加过校文艺宣传队,之后开始从事放射医学教学。就在钟南山雄心勃勃打算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文革”开始了。
校园里开始铺天盖地地贴着大字报。昔日受人尊敬的老校长、老书记、老教授,受到批判。由于钟南山父母是医学专家,父亲在解放前夕出国留过学,钟南山也成了“黑五类”子弟、“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这样大的帽子紧紧地箍在钟南山头上,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期间,钟南山被分配到学校锅炉房当锅炉工。高强度的劳动,使他好几次晕倒在火烫的锅炉旁。但他默默地忍受着这肉体与心灵上的煎熬。
在当锅炉工的日子里,高强度体力劳动,不足的睡眠,贫乏的伙食,加上锅炉房特有的闷热空气,终于有一天使钟南山觉得天旋地转,失去知觉,摔倒在炉门口了。炙热的空气烘烤着钟南山瘦削、乌黑的脸膛,闪跃的火苗总想跳到他的头发上去,锹把正砸在他的腰间,双脚埋在了他还没来得及送入炉膛的煤里。
一位来锅炉房打热水的校工救了钟南山。一群北医的“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救了钟南山。事后谈及此事,钟南山说,当时他以为真的就这样倒在锅炉房,永远也起不来了。当他醒来的时候,斗室外的雨正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似乎在不停地召唤着生命中坚持下去的力量。
这一晚,钟南山彻夜未眠。他认真地想了想自己。他想起了家,想起了终身为医学献身的父母亲,忽然像是被一股暖流冲击似的,钟南山想起了那藏在心底从不曾放弃过的理想——他要当一名真正的医生,一位悬壶济世的医者,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白衣战士!作为一位医学世家的后代,一名医学专业毕业生,他应该在医学领域里实现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与人生。
他决定要离开北京,离开这个曾给予他知识与力量的地方,离开这个曾给他带来辉煌奖牌的地方,离开这个也曾给他刻上伤心印记,留下遗憾的地方。
钟南山
三十六岁啦
1971年9月,钟南山拖着孱弱的躯体,抱着几本医学书籍,一脸疲倦地踏上了南去的列车。
火车终于挪到了广州,天还是那么的低、那么的沉,和北京的天没有什么两样。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这天也为儿子的归来起了个大早。一早,他就催促着儿媳带着孙子去火车站接儿子。望着全身上下都疲惫不堪的钟南山,李少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眼前这个不修边幅的中年男子,难道就是那个破北医纪录、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为北京代表队争取过荣誉的短跑健将?难道就是那个意志坚强、争强好胜的钟南山?见了面,李少芬一句话还未出口,泪水已涌出了眼眶。她含着笑让怀里的儿子亲亲他的父亲。看到日夜思念的亲人,钟南山感到身心忽然间又注入了一股暖流。
钟南山回到家,顾不得休息,放下行李就径直去见父亲。年迈的父亲因为眼睛不好,整个身子几乎都贴在桌面,很吃力地在写东西。钟南山心里一阵酸楚。
后来,钟南山曾回忆起这个情景:“当时,父亲(钟世藩)看到在中国广大的基层医院很难用先进的仪器,只靠简单的症状、体征,用简单的方法来对儿科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为了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造福于人民,父亲想,无论如何也不能停下工作。就这样,他写啊写,每天都忘我地在图书馆里钻,早出晚归。图书馆知道他,每天都特意给他留了位置。当时我感到心疼,我劝他注意身体,因为从那时开始他的视力就不行,以后就看不清了。眼睛不好,写一会儿就感到头晕,他不听我的劝阻,常说:‘我呆在家里干什么,等死吗?’就这样,他这本《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终于写出来了,五十多万字,写了四年。先后再版了六次,每次再版就很快销售一空,因为它很适合中国情况,特别是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出了书以后,当时给了他一千五百元的稿酬。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千五百块中,七百块给了帮他抄书的温医生,后来他又自己出钱买了四十本,发给亲戚朋友。他在临终之际,还特别嘱咐我,千万不要开追悼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到最后几天,他还和我讨论磁场会不会对病毒的毒性有作用,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学术上的东西。这几件事给了我一生很深的影响。他是个实在的人,我在日记里头讲:一般人都是赞扬我的多,可他总是批评我。”
这一幕永远地留在了钟南山的心里。
刚回到家的一段时间,钟南山总觉得父亲的眼中充满了难解的忧虑,父亲在担心什么呢?钟南山不敢多问。直到一天,不爱说话的父亲突然问:“南山,你今年几岁了?”钟南山一下子似乎还没明白父亲的用意,恭恭敬敬地回答:“三十六。”“唉,都三十六了……”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没再对钟南山说什么。这一夜,品味着父亲尚未说完的话,钟南山想了很多很多。他明白父亲的苦心,也知道自己都三十六岁了还一事无成……许多年后,钟南山总是对别人说,他的医学事业是从三十六岁真正开始的。
一
时间轴回到80年前!1937年,日军狂炸上海后,空袭南京,一片哀嚎,惨绝人寰,在那样一个每天都有可能丧生的年代下,钟南山出生了,还是婴儿的他,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钟家所住房屋被炸毁,却没有伤到他,只是脸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
家被炸了,钟南山只能随父母迁至贵阳。天助有德之人,钟家再一次遭遇日军空袭,和父母一起外出游玩的钟南山又躲过一劫,福大命大,注定此生不凡。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活着被视为一种奢求,即便战争阴霾笼罩,儿时的钟南山还是非常快乐的,他的顽皮天性并没有因战争而受到压抑。
很难想象现在不拘言笑的钟老,儿时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在贵阳的那段日子里,他经常逃课出去玩,家里给的学校伙食费,都让他“挥霍一空”。
后来,母亲发现不对劲,找他谈话,还撒谎不承认。父亲知道这件事后,只说了一句话,“你自己想一想,像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钟南山非常害怕父亲,这让他一宿未眠。
谎言被戳穿的滋味,让他自己也感到羞耻,之后,他常常告诫自己,要做一个敢说实话的人!
日军被赶出中国,钟家迁址广州,因为不会说地方话,被学校留级,让他一度心灰意冷。好在母亲一直激励,才让他又抬起头来。
11岁时,母亲答应他,如果考上重点中学就奖励他一辆自行车,为了这个礼物,他开始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终不负众望,踏进名校。那时想拥有一辆自行车并不容易,母亲为了信守承诺,花掉多年积蓄还是买了下来,那件事对钟南山触动很大。人,一定要信守承诺!
高中时期,钟南山已经蜕变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上进青年。1955年,他参加了广东省田径比赛,获得了400米比赛的亚军,打破当时的广东省纪录!成为学校女生膜拜的偶像。
他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很快被中央体育学院察觉,来信希望他能去国家队训练。去国家队!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荣耀,钟南山在犹豫不决时询问了父亲。父亲却觉得,他该放弃,去做医生,因为,医生能救活更多人,国家队不差他一个!
钟南山非常听父亲的话,随即考入北京医学院。他还受到过周总理接见,成为医学界最能跑的人,1959年9月,他在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以54.4 秒的成绩打破全国400米栏纪录!
二
按常理说,品学兼优,德智体美,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毕业之后肯定是众星捧月,可钟南山却没有能逃脱时代束缚,在一个特殊时期,特殊时代下,每个人的命运自己都不能主宰。
钟南山也不曾例外!
毕业后,他几乎什么事情都做过,当编辑,去农村,烧锅炉,十一年时间,他几乎把人能干的活儿都做了一遍,唯一没接触的就是老本行,临床工作。
1971年,对钟南山来说是一次人生的转机,他成为广州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那时候他已经35岁了!可他对医学事业却由衷的喜爱。
虽然年纪不小,但成为医生的钟南山,本着从头做起的精神,虚心向同事学习,天资聪颖的他专业能力突飞猛进,还接下了那个年代别人都不太喜欢研究的慢性支气管炎任务,不曾想到的是,这一接,就一生为之倾注。
又过了8年,已经在医学界小有成就的钟南山43岁了,同年他被推举进入公费出国考察人员名单,获得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的机会。到了英国,他发现,外国人很是瞧不起中国人,觉得中国医学事业落后,面对导师的轻视,钟南山以一次演讲完美亮相,震撼大不列颠。
为了做研究,他从自己身上抽血检测仪器,把自己当作小白鼠做一氧化碳吸入实验,用生命做赌注,只为医学事业奉献,学成归国后,他人生中第一次得到父亲的表扬,没给中国人丢脸!
不管到哪里都要记得,你是一个中国人!
43岁之后的钟南山,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干就是40年,他推进了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在非典疫情中,他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救治行动,确立广东病原学,组织广东非典防治研究,获国际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他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
无论是非典还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他不顾生命危险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救治危重病人。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智慧刚毅,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博爱仁厚。
他一直觉得自己不管取得多大,多高的成就,依然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医生。“不管前面路上有多大困难,我一直在往前走。”钟南山说。
一场疫情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钟南山院士,2003年爆发的非典,钟南山力挽狂澜,成为抗击非典的中流砥柱。非典结束之后,很多人似乎就慢慢淡忘了钟南山,甚至比较小的90后都不知道钟南山院士是谁。而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84岁高龄的钟老又义无反顾奔赴了战场。
现在钟老的发言就是权威,他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每天钟院士的发言都位列热搜前几名,俨然成为了现在的“顶流”。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为国鞠躬尽瘁的人,却被人造谣了。甚至还有人在网上对钟老的家人指手画脚,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因为佩戴了一条爱马仕的皮带而被网友热议。
还有网友留言称他儿子不配戴这么贵的皮带,指责钟老教子无方。据悉,钟惟德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除此之外,人家还是国家级百千万人才,这样为国家做贡献的人,佩戴什么皮带还需要大家指手画脚吗?难道这样的皮带必须要明星才能佩戴吗?
近日,网上还曝光了钟老和妻子在广州生活了数十年的家。很多人会以为钟院士的家会是上千万的豪宅或者是独栋的别墅,或者是大隐隐于市的世外桃源般的庭院。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钟院士的家就是一栋普通的民宅,和很多百姓相比,钟老住的房子似乎还更简陋一些。
钟老的家里只有不到80平米,平时也只有钟老和妻子两个人居住,家中的家具一看就是“老古董”了,连装修风格都是上个世纪的风格,很多物件都已经掉漆和泛黄了。
有意思的是,钟老的妻子竟然还用钟老获奖的奖杯当果盘,更是直言:装水果还算有点用!哈哈哈,实在是太可爱了。最后,祝福钟老身体健康,好好保重,您始终是我们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