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由于我在做育儿的研究,所以周围经常有同事亲戚向我咨询儿童教育的问题,其中我最被频繁问到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
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班里,总是会有一些不爱说话、内向害羞的孩子,在要他们发言或者表演的时候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想!我不会!",或者回避老师和家长的目光,或者直接走开。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落落大方,自家的孩子却总是躲在灯光后,及其不自信,父母们不禁会感到很忧虑。
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自信,其实都是"自我效能感"不够,要想提高孩子自信力,要从提高"自我效能"开始。
1.什么是自我效能?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来的,指的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且能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
班杜拉在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将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应付某种情景的能力判断、自信度等方面的感受,就叫做"自我效能感"。
说白了,就是人们对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能力的感受,对于自己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在生活有的孩子不够自信,做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唯唯诺诺,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力,缺乏"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少了很多"我能行"的信念。
2.孩子年纪小,认知发育不完全,"自我效能"提升快
因为幼儿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所以在这时培养孩子"自我效能",效果是最明显,提升速度也是最快的。
同时,由于幼儿对自我认识不清,所以老师和父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最自己能力的评价和自我效能的认知水平,对幼儿的正确客观的评价和准确引导能更加激发改变幼儿的观念和行为。
而一旦孩子长大一些,比如上了中学后或者成年之后,性格就很难改变了,相信我们大人都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性格已经深深地刻入我们基因一般。
就像我们突然让一个内向的人在一瞬间变得外向自然;让一个社交恐惧者突然参加各种Party,这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美国20世纪现代主义的著名诗人卡明斯曾说:"一旦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可以拿好奇心、求知欲、愉悦等一切展现人类美好品质的体验来冒险。"
1.自我效能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上充满优势
2.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能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自我效能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举止、表演发言上,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孩子平时十分努力学习,作业认真写,课后专心复习,但是一到考试就考不好,其实是跟心理素质有关,而孩子心理素质也同自我效能挂钩。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齐默尔曼说的:"孩子以多大的精力和耐心达到目标,相比他的实际能力,可能更多取决于自我效能感。"
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心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相信再困难的事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超越。
自我效能感低,也就是比较自卑、消极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想法就是:"我不行"、"我一定做不到"总是想着逃避,甚至忧郁自闭,对未来缺乏美好的希望和想象,容易产生悲观心理。
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在面对挑战和竞争时,他们会积极运用思维,认为没有什么事能绊倒自己,想出更好的办法解决难题,会从各种事情中找出动力支撑自己。
3.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拥有更健康的身体状况
有研究表明,人大脑的消极或积极因素是可以同人的身体相联结的,常年处于积极状态的大脑,他们的身体机能也会相对好,因为有强烈自我效能的人会显得比一般人更有干劲,会注重自己生活中的身体状态,倾向于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
他们注重生活的品质,有较强的自律能力,所以在身体和运动上的管理要优于低自我效能的人。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对"自我效能"有所了解,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自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也需要父母的智慧的引导。
1,信任加鼓励孩子,在孩子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
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而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发育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他们来说,父母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就是他们成年后是否自信的关键。
然而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家长都在"嫌弃"自己孩子的路上越走越远……
"写个作业都慢慢吞吞的,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人一多话就不会说了,在家不是挺能说的吗?"
"你这么害羞胆小,一点也不大方,你看看人家。"
……
但是就像"你做的很好,帮了妈妈很大的忙"这样简单的句子,父母们却很难说出。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曾经对279名11-14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调查,发现父母和儿童的自我效能水平相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而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有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
所以在平时,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好事,值得鼓励,即便是一件小事,家长都要及时给予反馈,具体而不敷衍地夸赞孩子,非常有助提高孩子的自信力。
但千万不要"尬夸",比如像随手画了幅画、学会跑步走路这种就不必强行夸赞。
2.需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让孩子充满成就感
生活中父母们可以制造一些"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困难",让孩子尝试并引导孩子解决。
比如我们在孩子到了适当的年龄买一些拼图和七巧板,让孩子尝试拼接,在孩子不会的时候不要直接上手,而是引导孩子观察形状尝试,在孩子完成后也可以及时给予反馈。
在这种"制造困难——积极引导——解决困难"的亲子互动中,孩子既充满参与感,不是自己孤零零地在一旁捣鼓,也能在完成后充满成就感。
多给孩子制造这样的机会,甚至可以让孩子到更大的舞台表演,在外界环境地塑造中提升自信力。
3.让孩子在群体中找到自信
有时候人的自信感是在群体中获得的,加入群体可以享受群体带给他们的快乐。
要想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比起充满竞争的紧张活动,可能鼓励孩子协作的活动效果会更好。
比如可以让孩子教小弟弟小妹妹们读书识字,这样的辅导模式不仅会增进孩子的自信心,在教的过程中实际上才是孩子真正明白和了解知识的过程。
同样,在其他协作的活动中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需要父母多注意。
总而言之,充满自信力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都会拥有特别的优势,所以从小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显得尤为重要。
专注孩子的性格塑造,提高孩子自信力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我是小C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