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000年前,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在即将饿死时作出《采薇歌》,遂成绝唱。而他们用生命对抗的,就是周武王伐纣这件事儿。这两位当年“叩马而谏”的地方,就在今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这个古老的村庄地处中原地带,南靠邙山,北依黄河。见证了商代末年八百诸侯会孟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历史。
孟津、扣马
《尚书·解孔氏》记载:“孟地置津,故称孟津。”
《论衡》则说:“武王伐纣,八百诸侯盟此,故谓盟津。”
因此,孟津又有了“盟津”的别名。有地方学者说,古时所说的孟津遗址在今会盟镇扣马村南邙山之下。
扣马村位于孟津县最东端,与孟州隔河相望,周边与古时的温县、孟县、偃师、巩义和孟津相邻,自古以来就有“闻鸡听五县”之说。
扣马村有一座高大的古城门,虽历经风雨剥蚀,门额上的“长赢门”三个字仍清晰可辨;大门两侧的砖瓦土层早已残破脱落,但恢宏的气势和厚重的历史气息仍令人肃然,城墙上镌刻的“扣马”两个篆字透出几分古韵。
扣马村古城门
现在的扣马村原为扣马镇,后来分为扣马村和扣西村。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为了抵御土匪侵扰,扣马村村民依着山势筑起了寨子,寨子原有四个寨门,时光久远,其余的三个寨门先后坍塌,只留下南门成为古寨曾经存在的历史见证。
这些村史,都记载在《新筑扣马寨碑记》的古碑文中。
扣马村名的由来
有时候,历史走得远了,人们便只能看到它的背影,当初的面容再清晰,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在周武王伐纣之前,这里就是黄河上一个繁华的古渡口。它的过往历历在目,只有一些细节曾被尘封,需要靠一点儿想象来恢复。
说起扣马村名的由来,从事孟津地名研究多年的文化学者孙顺通先生说,这和商朝末年两位“大贤”伯夷、叔齐有关,同时也牵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曾是一个巨大的谜团。1996年至2000年,我国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200余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学者,通过对钟鼎铭文、史书记载、当时天文观测的记载及墓葬等方面的考证和考察,最终确定那一天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那天天亮前,武王对朝歌城发动了总攻。当时,有人猛然回头,发现东南方向的天空出现了哈雷彗星。
在扣马村文化活动广场的舞台上,就绘有一幅描述“八百诸侯会孟津、伯夷叔齐扣马谏”的巨幅图案,画面上旌旗猎猎,场面宏大。
鱼乡之地会盟镇扣马村日渐丰饶
孤竹国是商代的一个方国,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亚微年事渐高,沉疴难起,欲立幼子叔齐为王位继承人。
长子伯夷得知父亲的心意后,为成全弟弟,离家出走数月不归。谁想叔齐也是个谦谦君子,认为按惯例王位应该是哥哥的,自己占了不妥,竟也出逃了。
后来兄弟俩在首阳山相遇,抱头大哭一场后,在此隐居下来。当年的首阳山就在今天扣马村的南边,距离很近。
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在同盟山下修建了会盟台,与天下诸侯会师孟津,准备攻打朝歌。
伯夷和叔齐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下山拦住武王的马,苦苦进谏,说:“你的父亲(周文王)刚死,还没安葬,你就大动干戈,这能称为‘孝’吗?你作为商的臣子,竟要去杀君主,这能称为‘忠’吗?”
两人指责武王伐纣为不忠不孝,令武王十分恼火。
幸好姜太公为他们讲情,说他们是“义人”,他们才没惹上杀身之祸。后来,这段历史被司马迁写入了《史记·伯夷列传》中。
当然,周武王并未听从伯夷、叔齐的劝谏,毅然率军横渡黄河,挥师北上,一举攻入朝歌,结束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周朝。
为了纪念伯夷叔齐,后人把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这个地方叫作扣马村。
扣马
《古今图书集成》卷《河南府古迹考·孟津县》也有这样的记载:“扣马村:在县东三十五里。相传周武王伐纣,师会孟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即其地。”
伯夷、叔齐的墓祠
也许你会觉得,伯夷叔齐的行为太过迂阔。但古往今来,人们对其行为褒扬有加,这是为何?
人们在孟津渡附近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地方,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夷齐祠、天意阁、武王庙等建筑,将周武王和伯夷、叔齐一同进行祭祀。
紧邻扣马村南门,有一块废弃的空地,破砖碎瓦随处可见。也许《重迁古夷齐祠碑记》能给出解答”。
这是一块明嘉靖年间的古碑,碑文由明代河南巡抚王洙所书,文采飞扬,字迹清晰,镶嵌在原村小学的砖墙上。其中有“武王不屈师而屈理,盖武王得圣人之权,夷齐得圣人之经。非武王,不足以济一时之变;非夷齐,不足以定万世之常。……以故首阳一节,名教所关,非细故也。”对伯夷叔齐的仁义之举高度肯定。
孙顺通说,传说这就是夷齐祠的原址所在地,原是三进院落,现存一通镶嵌在墙壁上的石碑刻,碑面虽然破损断裂,但碑文保存尚好,清晰可见。
经辨认,这通刻着“重迁古夷齐祠碑记”的古碑是明朝嘉靖年间由三位进士集体撰文镌刻而成的,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伯夷叔齐祠碑记
碑刻主要记载了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孟子、皮日休、韩愈等后世名人墨客对他们高洁品质的赞誉褒扬,行文流畅,措辞精到,篆楷兼具,书法价值颇高。
伯夷叔齐祠碑记
在离村不远的首阳山上,如今还有伯夷、叔齐的墓祠。千百年来,伯夷、叔齐和首阳山的故事在当地是妇孺皆知。
话说天下归周后,伯夷和叔齐发誓不食周粟,终日只靠采薇为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史记·伯夷列传》中留下了伯夷、叔齐所做的《采薇歌》,被后世传唱至今。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此寨修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是为防豫陕一带流匪而建的,原有4座寨门,如今只剩下这一座。以前,扣马村还是扣马镇。这两年,村里一些老人凭着记忆,绘出了扣马古镇图,也在上面标出了东春旭门、西保成门、南长赢门、北迎恩门的位置。”
这是伯夷叔齐留下绝唱的地方,
充满传奇色彩。
今天的扣马村,
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