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这座千年古桥走出了皖系军阀首领,因修水利将迁移另地

2019-07-16   出外龙舒人

作者:束文杰

桥,有水的地方便有她的身影。合肥,不是江南水乡,但这座千年古城,曾经同样拥有无数座美丽小桥。

其中,既有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孝肃桥,又有南宋词人姜夔笔下的赤阑桥,还有抗战时血痕累累的拱辰桥……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合肥究竟有多少座桥?不过,每座桥都有动人的故事。

今日赤阑桥(来源 | 网络图片)

那些年,因为各种因素,大多数古桥陆续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也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虽然,同一地点都建起了新桥,名字未作改变,但失去了人们心中的记忆。

那些年,明教寺前九狮桥(来源 | 网络图片)

很庆幸的是,在高新区,至今仍保存一座千年古桥,既是合肥“唯一”也是“最后”。高兴可能太早,因为她也将要说再见了!由于引江济淮工程经过这一地区,这座古桥将于今年内拆除!

近日,我们踏着匆匆脚步,在古桥最后的时光,再来看看她的尊容。

城西桥老街

城西桥,在合肥老城西南18公里。我们辗转地铁、公交加上步行,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

高新区城西桥村(摄影 | 束文杰)

在探访古桥之前,我们第一站是城西桥老街。

城西桥老街(摄影 | 束文杰)

老街格外的冷清,除了几个戏耍的孩童,便是坐在门前默不作声的老人。就连路上的狗狗们,也是安静着走路。也有几位“外向”的,空吠几声,打破了宁静。

老街上的小狗,张望着什么(摄影 | 束文杰)

人们的目光很快转移到我们这群年轻人和背上的设备,眼神里充满着好奇,不禁“盘问”了起来。

老街旁,老人们悠闲玩着纸牌(摄影 | 束文杰)

老人们操着一口不同于合肥老城的肥西土话,暗含着这里曾经发生的行政区划变迁。解放前,这里属于合肥县西乡;1949年解放后,归属于新设的肥西县,并成立城西桥乡;1992年,城西桥乡撤销;一直到至13年前,2006年,城西桥划归蜀山区;不久,城西桥村又由高新区托管。

老地图上的“肥西县城西桥乡”(来源 | 《安徽省肥西县地名录》)

至今,老街上还有许多“肥西县”的元素。

老单位牌上的“肥西县”字样(摄影 | 束文杰)

“城西桥乡”撤销了27年,今日老街上仍保存不少当年的单位房屋。

当年的供销社(摄影 | 束文杰)

老人告诉我们,城西桥老街因古桥兴起,最早在桥的两侧附近。几次洪水摧毁了老街,于是人们陆续搬来了这里。

古城西桥

离开老街前,我们又向老人多问了一句,古桥是否已遭拆除?虽然得到的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但依然惶恐不安,生怕这次行程扑了空。

合肥城西桥卫星影像(制作 | 束文杰)

半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施工的指示牌,渣土车排着队来来往往,尘土飞扬,心里更加地紧张。甚至于加快脚步,急切看到古桥真容。

路旁的施工指示牌(摄影 | 束文杰)

直到古桥全貌映入眼前,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古桥的两端已被人们用土丘设了障碍,防止来往的车辆对桥体造成破坏。

城西桥与西北侧的文保碑(摄影 | 束文杰)

城西桥,是一座三孔拱形桥,桥身是由大型整块条石砌成的,桥长28米,宽7.1米。这座古桥横跨苦驴河,因位居合肥城西得名。

城西桥全貌(摄影 | 束文杰)

据当地老人们说,这座古桥真正的古物是桥面以下部分,而桥面和栏杆因为洪水的破坏早已被今天的建筑材料所取代。

由于无人行走,桥面长起了杂草(摄影 | 束文杰)

老人们还说,原来古桥两端栏杆上各有龙头一对,中间栏杆上有数只石狮,雕刻精美难得。栏杆面上还刻有文字,内容是什么?老人们都说记不得了。最美好的记忆,永远停留在童年时光。由于洪水的侵袭,这些全部被毁。

今天古桥上的栏杆(摄影 | 束文杰)

古桥的神奇,还在于她的四角有四口古井,据说酸、甜、苦、辣四个味道(还有说法,两口苦涩,两口甘甜),并呈现四种不同的颜色。三口古井已被填平,目前只剩下东北角的一口井,甘甜可口,藏于草丛之中,之前还有人使用。

藏于草丛之中的古井(摄影 | 束文杰)

究竟什么人建造了这座古桥?其中又发生了那些故事呢?

城西桥的故事

史料记载,这座古桥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读过李云胜老师的文章,曾记录过一个故事:相传三国时期,吴国达官贵人万士人的女儿嫁到了河北岸,每次回家探亲非常不方便,于是万士人就和亲家商议在河面上建座桥,方便来往。于是,两家便合力出资并广集赞助建成了这座桥。

城西桥东侧(摄影 | 束文杰)

桥修了三年半。竣工当天,百姓们聚在大桥周围观看大桥龙门石“合龙”。奇怪的是,这块大石头怎么也砌不上,急的石匠们大汗淋漓。这时,有位石匠提出叫万士人到现场指挥操作,另一位石匠便大喊:“万士人可来了?”万士人回答:“我来了!”谁知道,说完话这位当场吐血而死。

后来,为了纪念万士人将这座桥明明为“万家桥”。此后,又相继更名三拱桥、西桥、四井桥等。

城西桥西侧(摄影 | 束文杰)

当地老人们讲述的故事大径相同,只是主角和年代换了。主人公成了民国大军阀段祺瑞,他家曾在河南岸陶岗置有房产,女儿想从合肥城回家,过河不方便,于是指派合肥城的万进士负责修建此桥。

段祺瑞(来源 | 网络图片)

前一个故事流传的更广,后一个也许是前者派生而来。不过,段祺瑞与这座桥确实很有缘分。据史料记载,段家在河南岸大陶岗有房产和一百亩田地,而段祺瑞15岁时曾在北岸马场村读了一年多私塾,两地往来必须走城西桥。也就从这里出发,段祺瑞走向了北京,走上了群雄混战的民国政坛……

结语

战火纷飞、洪水肆虐,城西古桥从不畏惧,历经历代修缮,延续了千年寿命。当年修桥,为了方便两岸交通;今日运河,也是为了保障供水、发展航运。古桥并不是将要灭亡,而是迁址另地。最后让我们看一眼这座千年古桥,检验搬迁之时是否重生之日?


  • 作者:束文杰
  • 参考:双城草堂、《安徽省肥西县地名录》、《淮军故里史料集》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