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嫂子给我发消息,说她现在太痛苦了。
孩子最近变化太大,不能打又不能骂,上个月还逃课了,不吃不喝的在学校宿舍躺了一天,还想割腕自杀。嫂子实在没了办法,希望我能打个电话,和孩子聊聊。
嫂子的女儿月月,在我记忆中,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能把自己的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才几个月不见,怎么就成了嫂子口中的这副模样呢?
聊过后才知道,这半年来,月月一直背负着极大的压力,现在是直接被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垮了。
从小到大,月月一直都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也不差。
不过月月妈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再上一层,就四处托关系找门路,让孩子进了区里升学率最高的学校。
慢慢地,孩子成绩有所上升,但越来越不爱说话。哥嫂只想着孩子成绩终于有了突破,丝毫没注意孩子情绪上的变化。
直到有一次,月月冲着来学校找老师问成绩的爸妈,大声嚷嚷:“我生病了!带我去看病!”
嫂子瞧着孩子健健康康的,不能理解,但第二天还是带孩子去了医院,没想到月月竟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月月爸妈开始心惊:好好一个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原因1:父母的期望过高,让孩子倍感压力。
月月曾低着头跟我诉苦:“学校管得太严了,吃饭睡觉都有时间限制,每天学习节奏很紧张,连周末下午学校都有课。”
月月考了第10名,嫂子却说她贪玩、不够努力,没进前三。不停地跟孩子念叨自己费了多大劲儿,才能进这么好的学校。
父母一味地指责和压迫,成了压塌月月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她的心理崩溃了。
原因2: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疏导。
月月去了新学校后,一直都无法适应,我曾问她为什么不和妈妈说,她反问我:“说了有什么用?”
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月月逐渐变得沉默寡言,长时间无法适应新学校的快节奏,但也没办法和爸爸妈妈说。
而她的爸妈对孩子的变化毫无察觉,甚至一如既往地给孩子施压,直到拿到医院的诊断书,才开始反思。
原因3:父母习惯用批评否定来激励孩子,孩子自我认同感低。
月月的父母,认为过多的鼓励会让孩子骄傲,所以常常用“激将法”的方式,来鞭策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习惯指责孩子没有努力,做的不够。
其实,一时激起孩子“不服气”的情绪,反而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把孩子养废、让孩子主动跟你沟通他的烦恼呢?
我们给你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
1. 父母给孩子的要求,需遵循低要求、小步骤的原则
当感受到父母过高的期望时,孩子会担心自己做不到,然后开始焦虑,长时间的焦虑使得孩子自信心不断受挫,内疚感和失败感也逐渐强烈。
心理学上,有个“登门坎效应”,意思是说: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
相反,人们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所以,当父母对孩子有所期待时,不要太着急去实现,可以先给孩子定个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
比如:孩子目前是班级中游水平,家长期待孩子能够考进班级前三,可以和孩子约定先进步 5 个名次。
当孩子达到了,再逐渐提高期望值,一步一步慢慢来。
低要求、小步骤地引导孩子,孩子才能稳步向前走。
2. 注意孩子情绪变化,及时和孩子做有效沟通
相比学习成绩,家长平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变化。
当发现孩子和以往表现得不一样时,家长要注意找到原因。比如:爱说话的孩子突然变得少言少语,爱学习的孩子变得拒绝上学,等等。
这种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
“我看你心情有点不好,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爸爸妈妈这样做,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
“最近在学校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吗?”
及时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疑虑或困扰尽量给予解决或解释,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觉得父母是最亲近也是最疼爱自己的人。
这样,孩子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都会愿意主动和父母说,父母也能及时给孩子做疏导,避免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3. 拒绝“激将法”式的批评,用积极的方法鼓励孩子
在用“激将法”批评否定孩子的时候,很容易给孩子贴上“你不行”的标签。
“真是蠢死了,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
“怎么回事啊,给我考这么点分。”
“你怎么做什么都做不好!”
这些话听得多了,会在孩子的脑海中不断地加深,孩子也会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
想让孩子正向成长,越来越优秀,家长们不如换种说话方式,比如可以这样说:
“你很努力,我期待你更加努力,争取能取得好成绩。”
“你应该试试看,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为什么不行?不要说自己不行,你还没尝试呢,我支持你!”
父母给孩子的肯定和信任,能让孩子更有动力。
有人说,做父母,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要学会探索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要陷入错误的教育旋涡中,否则会将孩子越养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