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多年的“房改”,房子几乎变成了国人的信仰。
我们的房产市值已经逼近了300万亿元,居民6成以上的财富跟房地产有关,按申万一级行业来划分,23个行业中,有12个受房地产直接影响。
举个例子,上海的经济总量大概是2.5万亿,住宅套数大概在1000万套,面积10亿平方米不到。
假设平均价格在5万左右,市价就达到了50万亿,如果按5个点贷款利率算,利息高达2.5万亿,和GDP都差不多了多少。
西南财大之前发过一个报告,2017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77.7%,远高于美国的34.6%。
到了2020年,这个趋势似乎在加速。
仅拿最近几个月来说,在深圳,1191人抢5套房,中签率0.42%,即便认筹被叫停后,购房者还蹲在售楼部前的花坛迟迟不愿离去。
6月的上海,又一超高总价豪宅项目开盘即告售罄,单套房源总价860万元起,最高超过6000万元,仍未能阻挡购房者抢房热情。
在苏州,上个月成交新房12409套,成交面积148万平方米,环增132.94%,同比上升108.59%,上半年总成交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38%。
很多人被火爆的楼市所吸引,想冲进楼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问题是,现在买房真的能稳赚不赔吗?拿大家最关心的“通胀”来说,10年后持有房产的收益能跑赢CPI吗?
不一定。
1,持有房产不再赚钱了。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7月14日发布了《2020年二季度50城住宅综合收益率研究报告》显示,二季度,50城住宅综合收益率小幅上升至3.1%,环比上涨0.5个百分点。
收益率计算方式是:(过去一年房价的上涨收益+过去一年的租金收益)/一年前的房价。
也就是说,在2020年二季度,持有房产的收益大概是3.1%。
而上个月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CPI甚至突破了5%,这种情况下,持有房产能持平通胀增幅就不错了,长达10年的时间里,跑赢CPI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2,楼市分化趋势会加剧。
以往买房, 不管买在哪里,买的是什么类型的房子,都能增值,这就造成了不少人分析楼市“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看全局,不看局部”。
海通证券经济学家姜超近日发文指出:紧邻超大特大城市的其它城市将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共同崛起,像属于上海大都市圈的苏州、宁波、无锡、南通和常州等城市,其经济-人口份额比均超过1.7。
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珠海、佛山等城市经济-人口份额比也在1.9以上,远远超过0.77的全国城市中位数水平。这些城市的地产行业发展热度也将明显领先于全国。
但是,类似鹤岗、玉门等中西部、东北的四五线城市,人口常年流出,产业基础薄弱,持有这些地方的房产,除了地缘性需求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增值的可能性。
推而广之,哪怕是城市群周边的中小城市,近些年因为棚改货币化的助推,即便经济基本面还算不错,但房价已经大大透支了未来的预期,就算持有10年以上,也很难实现超额收益。
因此,现在买房10年后能不能跑赢通胀,关键取决于房产所在城市的人口和供需,大部分二线以下城市的房子,很难长期跑赢CPI。
在这个问题上,李嘉诚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我做生意的原则,一方面是对于债务和贷款问题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产经营上步步为营。如果地产价格太高,到老百姓买不起的时候经营就有风险了。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地位,可以说是内地房地产行业的“祖师爷”了,他对楼市的理解之深,远远超过其他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这一番论断,更是一位懂行人对广大购房者的告诫。
根据克而瑞今年发布的报告:以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占GDP比重测算居民购房杠杆率,不难发现居民购房杠杆率直线提升。
居民购房杠杆率从10%升至20%,花费了将近10年时间,而杠杆率从20%以下升至30%,只需2015年至2018年短短4年时间。
4年时间,居民杠杆迅速蹿升,撇开一二线不谈,不少缺乏人口流入的县城和地市,房价收入比已经令购房者们望而生畏,这种现象,与李嘉诚所说的“最后一个铜板”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