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前,北京大学渠敬东教授的演讲引发热议,他说,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
深以为然。在竞争压力极大的今天,我们为孩子报了各种课外辅导班,奥数、围棋、英语、跳舞等,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一个精英人士,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还能多才多艺。
这无疑是家长眼中最让人省心的乖宝宝了,相比之下,抗挫力常常被我们忽视。
抗挫力,也就是逆商,是由美国教育专家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反逆境能力。低逆商者,会心生惶恐,畏惧不前,相反,高逆商者会迎难而上,绞尽脑汁解决问题。
可以说,逆商对一个人的未来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逆商越高的孩子,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02
有家长认为,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罪,就想给他最好的,让他感受父母的关爱。
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遇到问题自然是家长解决,他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学习成绩好了,一切都能抛诸脑后。
然而,我们不舍得让孩子吃苦,生活却不会如此仁慈,家长们的一片好意,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害了孩子。
看过一个新闻,有个22岁的男生,高中起就到国外读书,两年花了200万,却连预科证书都无法取得,回国后读大专,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天天在家打游戏,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要一口一口地喂。
原来,该男生在成长中几乎是被保护在温室里的花朵。小时候,男生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异,为了补偿他,父母对他是千依百顺,奶奶也是有求必应。全家人节衣缩食满足他的满足各种要求,绝不让他受半点委屈,更不曾让他体会过经济上的拮据。
到最后,家人的宠爱却让男孩失去了金钱观念和沟通能力,成为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巨婴。
还有一个新闻是,有个10岁女孩带了糖果到学校分给同学吃,因为学校不允许带零食,老师发现后就批评了她一顿。
委屈的小女孩回家时候,一路走一路哭,最后觉得实在是太难过了,从自己小区家的三楼纵身一跳,抢救无效死亡。
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
2014年5月,12岁女孩考试没考好,选择自杀。
2018年6月,18岁高考生成绩不理想,选择自杀。
2018年12月,高二男生作弊被老师发现,被老师批评并要求写检讨书,选择自杀。
……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都是风华正茂的青春期,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和无限的可能,却因为无法面对小小的挫折,选择结束人生,实在令人惋惜。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终其一生,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逃避,只能面对。如果说,一个人无法度过跌落谷底的时光,那么他注定无法享受登到顶峰的光荣,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对孩子而言,父母必须狠下心来进行逆商教育,只有让孩子从小接受挫折的洗礼,长大了才能有底气去迎接那些大大小小的挑战。
03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在3岁时候是语言形成和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进行逆商教育,应该从3岁以后开始。
不过,部分家长为了锻炼孩子心智,煞费苦心地营造吃苦的环境,效果却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柏燕谊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位父亲事业成功,家境富裕,为了不让女儿成为玩物丧志的富二代,他们搬出了自家舒适的别墅,另外租了个小房子,生活过得十分朴实节俭,还经常在女儿面前哭穷。
女儿很争气,成绩非常优秀,还考上了一所好大学。结果,当女孩长大后被告知自己家其实很有钱,觉得非常气愤。原来,父母的装穷,让她一度觉得很自卑,而这些自卑到头来都是一场骗局,她甚至开始怀疑身边所有的事情,连父母也不再信任了。
可见,自找苦吃是一种伪逆商教育,以及刻意贬低孩子、吝啬赞美孩子、无视孩子的合理需求等都是不可取的行为。
就像案例中的女孩,家长量身定做的“挫折”不仅没起到教育作用,还让孩子受到伤害,更是影响了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亲密度。
04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进行逆商教育呢?
第一,鼓励孩子平常心面对失败。
奶爸吴尊曾经在微博上晒出女儿NeiNei哭泣的照片。
那是NeiNei第一次参加亚洲比赛,三岁开始学芭蕾的她,为了赢得这次比赛,没日没夜地苦练,可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NeiNei没有如愿取得好成绩。
不过,吴尊依旧为女儿骄傲,还说,“我只是想让她来见识,来吸取经验,让她去感受失败的感觉也不是坏事,我会慢慢让她明白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比赛有输有赢,父母在孩子输了比赛后,应该肯定孩子的努力,告诉孩子,不要怕输,无论比赛结果如何,都是暂时性的,人生有无数次比赛,重要的是下一次。
第二,鼓励孩子挑战困难。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困难带来阅历,阅历给人智慧。逆境,这是天赋其人的可贵考验,在逆境中受过锻炼而走过来的人,可谓坚韧不拔。”
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韧劲的人,做到能屈能伸,就要鼓励他勇于挑战困难,一时半会的失败不意味着永远失败,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尝到胜利的果实。
日本有个6岁的小男孩绫,因为家庭因素即将转学,幼儿园提前给他办了毕业典礼。
典礼上,他自信坚定地对父母喊出, “请坚强一点,这是老师常对爱哭的我说的话。”
而在毕业这天,他决定挑战自己一直没有成功的10段跳箱运动。
他一次次尝试,却又一次次失败,像往常一样,绫掉下了眼泪。
不过,老师和同学们都大声为他加油,“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直到第六次,绫完成了这次不可思议的挑战,跨过了10级跳箱。
屡败屡战的坚忍不是每个人都有,每一次的尝试都需要勇气,有时候,孩子也会沮丧,想放弃,这时,父母的一句鼓励,或许就是他前进的动力,而孩子的每一次前行,都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陪伴孩子共同面对挫折。
每一个逆商高的孩子,背后都站着坚定不移支持他的父母,能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厚实的依靠。
还记得天天第一次上《爸爸去哪儿》时候的场景吗?平日里在城市生活的他,去到乡下,看到简陋的住宿,原始的厕所,还被收缴了零食和Ipad,感觉整个人都要奔溃了,哭闹着要回家,拒绝逗留。
爸爸张亮见此,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商量,先看看房子,看完房子再做决定,还有我陪着你呢,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起好吗。
天天很快便被说服了,又高高兴兴地和爸爸一起看房子,更是饶有兴致地和爸爸说每间房子的区别。
在之后的节目里,天天也从一个挑剔宝宝变成一个贴心暖男,积极完成任务,融入集体,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人气王。
成人在面对困难时候会觉得无助,想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拉自己一把,孩子也是。正如《教育的选择》中所说,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长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当孩子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们无需操之过急,给多点耐心孩子,也给自己一个机会陪孩子共同完成挑战,见证孩子蜕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