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做不好,真是没用”-被“完美主义”式家长毁掉的孩子们

2019-07-22     韩老白

01

前几天,老妈和我说起了一件事情——隔壁老王家的孩子17岁了,在重点高中上学,马上该上高三的他,却突然决定退学了。

这个孩子之前见过几面,瘦弱的身躯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见到陌生人从来不说话,眼睛里写满了疲惫和呆滞。看着他的眼睛,我总会产生一种错觉——站在我面前的不是17岁的男生,而是一个已经饱经沧桑有点厌世的70岁老人。

对此,他的父母似乎全然不觉。孩子成绩很好,在班里数一数二的那种水平,父母和邻居们谈起孩子时,脸上是藏不住的自豪和骄傲。还非常谦虚地说:“我们也没做什么,都是孩子自己有天赋肯努力。”

可我了解到的事实并非如此。

老王夫妻二人对孩子异常严格,孩子在家从来不让看电视玩手机,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以及上各种补习班。一旦孩子偷一点懒,二人不由分说就开始打孩子,然后把孩子关在自己屋里反省面壁。每次考试退步,当天晚上不让孩子睡觉,需要写一份2000字的检讨书。

除了学习,他们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要求也异常得高——要和班里的所有同学打成一片,不能得罪任何人;要会钢琴画画数学奥数等等各种特长;甚至每周都要开家庭会议,让孩子感恩父母,反思自己的错误。

一旦有一点出错,面临的就是“狂风暴雨”。孩子成长阶段的任何行为和特质,在老王二人眼中,更像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孩子,给予的不是关心和理解,而是把他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机器”。

导致孩子现在性格异常孤僻,见到陌生人会不自觉地害怕,有时候还会自己在房间里自言自语,和父母在一起情绪也是非常不稳定,不得已退了学。

02

像老王这样的家庭确实有些极端,但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完美主义”家长却不在少数。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会不自觉地对孩子寄予高期望,但是倘若这种期望过高,会对孩子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1.低自尊与自卑心理

在完美主义家庭长大的孩子,需要不断满足家长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一旦难以达到,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这时,他们就会产生“我很没用”“我不够好”之类的想法,甚至会将父母情绪变化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身上。长大以后,也会不自觉地对自己产生高要求,一旦无法满足,袭来的自卑感会彻底将孩子淹没,甚至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废物”。

小说《无声告白》中的小女孩莉迪亚就是如此,母亲要求她学业有成,父亲要求她人际关系融洽。父母一旦生气,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结果承受巨大的压力的莉迪亚,最终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2.人际关系容易出现问题

对自己有过高要求的人,往往会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为在这些人心中,自己必须是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不能有任何缺点和错误。别人一旦对他产生负面评价,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有的为了消除这种负面评价,甚至会变成“讨好型人格”。于已于人,都是一种无形的负担。长此以往,只会让双方的关系不断恶化。

3.患上心理问题的几率增加

相比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父母是“完美主义者”的孩子患上重度拖延症、自闭症、抑郁症的几率明显是他们的好几倍。

由于担心结果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会变得不敢尝试,只能一再拖延来安慰自己。当结果出现意外时,他们对自己的苛责以及负面情绪也明显高于普通孩子。

03

家长对孩子有期望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倘若过了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家长因为孩子没有按时造成作业,竟用菜刀砍伤了孩子的左腿。

医生说:“小孩腿部的伤口大概有10多公分左右,已经是伤到了骨头,外部的血管和神经全部都断掉了。”

孩子作业没写完,可以耐心认真地教导他,让他认识到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并监督他把作业写完就可以了,又何必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呢?

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做,才能避免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呢?

1.认识到“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即使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尚在成长阶段,只要不涉及原则的错误,家长们不妨试着原谅他们,对他们多一些宽容。有时候家长眼中的错误,反而会是孩子未来成长的另一种可能。

曾经数不胜数的“网瘾少年”,被家长看做是不学无术,有的还认为孩子得了病,将其送到精神病院进行治疗。但如今,IG夺得世界冠军,越来越繁荣的游戏产业,都给“网瘾少年们”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也给家长们上了一课。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原谅他们的小毛病,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2.孩子取得进步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分享过他的成长故事:小时候,每次他考试取得不错的成绩,迫不及待地回家告诉爸妈时,他父亲都会不耐烦地说“糟糕透了!”。

正当他因父亲的这番话而失落时,在厨房做饭的母亲就会跑出来安慰他,并说道“精彩极了!”让他重新对自己有了信心。长大以后,他不断用“精彩极了”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帮助自己走出失败的阴霾。

孩子取得进步时,比起不断提高的要求和不耐烦的语气,夸他们一句“你真棒!”可能会更有效果,正向激励会让孩子更愿意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3.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新加坡国立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高度侵入式”(intrusive)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将孩子塑造成为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

“高入侵式”教育就是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我有个亲戚,她家孩子8岁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我觉得有点难以置信。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每天穿衣吃饭的事情都由她一手包办,把衣服一件件地给孩子穿上,饭一口口地喂着孩子吃。她家孩子现在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胆小懦弱,很爱哭,这其中不无关系。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对于很多事情并不如大人那般熟练,需要自己摸索。大人过多地帮助和干涉,就等于间接告诉他们“你很弱”“我不相信你”,孩子会因此更加自卑和内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父母的影子和镜子。与其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如积极鼓励他们去自己探索,也许会给你想象不到的惊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fH4GWwBmyVoG_1Z5w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