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第一次伸手要钱,父母的反应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

2019-11-29     韩老白

01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网友分享和父母要钱的故事。

有一年暑假,班上的两个女同学到这位男网友家做客。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后来,女同学提议去街上转。他没有钱便去找母亲,希望给他一点零花钱。

妈妈不肯给,他一再恳求。最后妈妈掏出五毛钱,扔到地上“拿去!”。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上街了,请她们一人喝了一碗茶,就各自散去。

当年的男孩现在30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也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他一直不肯结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可目前他只想这样过。

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钱。

这个男孩是懂得礼貌,他想要招待朋友,去寻求妈妈的帮助,向妈妈要一点零花钱来招待自己的朋友。

在他伸手的那一刻,他对妈妈是依赖的、信任的,在他心中母亲的形象是完整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人。

可妈妈拒绝他,将钱扔在地上的时候,也把他对妈妈的信任也一起扔了。

在看了这个故事,我庆幸小时候和爸妈要钱时,我从来没有被拒绝,而是百分百地信任我。

当孩子向父母伸手要钱的时候,也许只是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不管是生活上、玩乐上的需求,还是真的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们第一想到的“求助”对象,都是父母。

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一味拒绝,就会把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和爱践踏在脚下。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定会出现裂缝,甚至就此崩塌。

02

上周周末,我带女儿去商场玩,路过一家玩具店的时候,遇到了一对母子。

小男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用力拖着妈妈的手,眼睛一直盯着墙上挂着的一个手枪,对妈妈小声说着:“我想要一个,就买一个。”

妈妈有些不耐烦地说:“买买买,你一出门就知道买东西,你知道咱们家多穷吗,看人家有什么你就要什么,咱跟人家比不起你知道吗?”

小男孩的眼睛一下子就黯淡了下去,小手也垂了下来,像是犯了什么错误似的,任由妈妈把他拉走了。

这位妈妈对孩子要钱买东西哭穷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期《少年说》。

高二男生杨禹奇“控诉”妈妈:

从小学开始,妈妈就经常告诉我,家里特别穷,穷的揭不开锅,我每天都在担心,自己哪天就吃不上饭了。

妈妈的经典名言是:咱家也不富裕,有用的东西砸锅卖铁也给你买,没用的东西咱坚决不碰。

后来,家里买了一辆车,我激动地以为终于可以奔小康了,没想到妈妈说是中彩票得的,该节省的要继续节省。

长大后才明白,原来这么多年来,全家只有我一个人过着贫穷寒酸的生活。

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口头禅就是“家里没钱,长大后得靠你赚钱”。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钱来之不易,于是内心对钱充满渴望。

但我们疏忽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家长的“哭穷教育”,容易让孩子内心产生匮乏感。这种匮乏感会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并且长大后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03

金钱这一课,你不给孩子上,社会就会给他上。

1998年出生的小郑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在2015年父母为他购买了一套房子,并且户主写的儿子一个人的名字,可就是这个举措,让小郑父母在四年后的今天追悔莫及。

原来小郑觉得平时父母给的零花钱太少了,想起了那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所以动起了买房的念头,所以就以320万的价格卖了出去,并且在一周之内挥霍完了五万定金,没想到自己卖出的那套房子现在的市值已经达到了550,活活损失了200多万,小郑父母知道后差点崩溃了。

所以,当孩子开口要钱时,父母到底该怎么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要给孩子说的权力。

当孩子跟我们要钱时,不要上来就是打击、拒绝甚至是骂:“你一个小孩,要钱干什么!”

正是因为孩子看起来不需要花钱,而跟父母要钱时,一定有特别的理由。

朋友被骗钱后,一直不敢和父母讲,问他原因。他说小时候和爸爸要50元钱,被爸爸打骂,从此再也不敢和父母提钱的事 。

孩子敢于伸手向父母要钱,其实是好事一件,这说明父母是他最信任、依赖的人,他们才敢于说出心里的话。

其次,在金钱方面给予孩子安全感

张歆艺说小时候家里太穷、太苦了,上中学还在穿爸爸的鞋,没有自己的牛仔裤,衣服都是妈妈拆了旧毛衣织的……那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小白鞋。

有一次,妈妈承诺“只要你考到班级XX名,就给你买一双白球鞋”

张歆艺说自己从没那么用功地读过书,可是,当她的名次远远超过妈妈定下的目标时,妈妈却食言了。她知道,那时候家里没钱。

所以,自从她自己赚钱了之后,就疯狂地买白球鞋,直到现在也是。一双几十块钱的小白鞋,成为她成长之中抹不去的执念。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成年以前,要坚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上学、生活的费用,你不用担心。但长大了,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然后,帮助孩子养成存钱的习惯

新加坡是一个从小就教育孩子崇尚储蓄的国家,早在1992年,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参加储蓄的百分比就超过了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

其实,家长在孩子幼年时就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储蓄罐。让孩子平常攒下的零用钱有处可存。

等孩子大了,就可以给孩子开设银行账户,作为孩子的成长资金。

最后,要懂得为孩子“投资”。

《纽约时报》刊登过一个名叫尤兰娜·吴的大学入学申请信,题为《长岛华人富家女孩的朴素金钱观》,其中写道:

从小我周末的生活是和教练打网球,在本地的艺术工作室学静态速写,在私人教师指导下练习拉小提琴。我的父母支持我的兴趣爱好,我很感激这笔财富,让我能在纽约城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在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之一就读。

我花钱的方式很不同。我会直奔高端零售商的打折区,购买时尚的衣服,再到eBay上转卖,用赚得的利润购买下一学期的艺术课的必需品。

尤兰娜的父母懂得用手中的金钱投资孩子,给她一个阅历丰富、多姿多彩的人生,同时也培养了她驾驭金钱的能力。

儿童教育家尹建莉说: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

《穷爸爸富爸爸》中说:“金钱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让他对金钱有认识。”

金钱,是每个人进入社会的一门必修课。 面对金钱,父母给予合理地满足,让孩子获得心灵的自由,过好一生。

我是韩老白,曾经的设计狗,后裸辞变身全职妈妈,靠写作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

跨界文案培训师,十点读书、樊登读书会等多平台签约作者,新书《优势文案》即日上市。

想看更多关于写作、文案干货知识,欢迎搜索关注公号【韩老白写作创意工作坊】

如果有关于自由职业、个人品牌、写作变现、社群运营等问题也欢迎私信咨询,每天提供1个免费咨询名额。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5tkDW8BMH2_cNUgbQ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