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过年怀旧之刻纸艺术

2020-01-17     曲江家学


说到刻纸,80后以前的泉州小伙伴小时候可能都有印象,用粗一点的线条画出各种形象,刻下来后,再把纸盖在上面,用铅笔再纸上不断地涂抹后,下面刻纸形象的线条就会再上面的纸张上显现,然后再用工具刀把它刻下来。这样一个传一个,尤其是过年前后更为乐此不疲,不同的刻纸形象在小伙伴中复制着。

这个,其实源于泉州历史上很有名的与剪纸形式略有不同的刻纸艺术。

在闽南家家户户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张贴诸如“红笺”、纹饰纸图等。尤其是泉州元宵花灯古今都极富盛名,就和多姿多彩的刻纸花灯有莫大关系。这一背景造就了泉州刻纸艺术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上独特而靓丽的一道风景线,而泉州刻纸艺术也在2005年和泉州南音一起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和一般的剪纸艺术比较注重造型线条,全部工艺都由剪纸师一人完成略有不同,泉州的刻纸艺术一般是先由画工把图画和书法用线描的方式书画在纸上,再由刻纸工进行剪刻,这种方式因融合了书画艺术和刻纸工艺而呈现了精彩的多样态。

古早时泉州的刻纸业十分兴隆,还形成了一些诸如字行辈分的传统特色。比如清光绪年间,泉州刻纸业的工匠名师大多以“司”为名,较有名的有史扁司、蔡模司、蔡忠司、蔡财司、林英司、陈九司等。 2019年,泉州李尧宝刻纸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这位李尧宝的兄长兼师傅李其就是上述史扁司的徒弟。


李尧宝


李尧宝(1893-1983),又名李国富,出生于泉州棋盘园,家境贫困,从小就跟父亲漆画名师李九史学习油漆画和哥哥李其学习刻纸。他聪敏且能吃苦,所以很快就兼具了厚实的绘画和刻纸基础。18岁时,李尧宝开始独自谋生,主要是在闽南一带给寺庙作画和刻纸,也因此结识了很多能工巧匠,丰富了自己的见识和技艺——我们今天所知的很多泉州刻纸艺术历史也都是得益于他后来的回忆。很快,他不仅刻纸工艺精湛,而且绘画与书写技艺造诣也很高,遂产生了很多创新刻纸工艺的念头。

比如刻纸方式的创新,我们文章一开头所描述的那种用铅笔在纸上涂抹以复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阳刻手法,而李尧宝开创了一种可以进行印刷的阴刻刻纸图案法。他还把刻纸从平面艺术扩展到立体艺术,这种技艺主要以“料丝花灯”为代表。在造型、线条等艺术与内涵上,李尧宝也把其刻纸艺术从原来简单的适用工艺上升到了欣赏和使用艺术相结合的高度。



1954年,在晋江举办的民间工艺美展上,李尧宝的“多角灯”和其他精湛的刻纸作品轰动了当时的艺术界。其后,他受聘任为“泉州美术工场”的场长,培养了许多艺术高徒,制作了许多优秀克制作品。1959年,其所制作的料丝花灯“劳动光荣灯”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庆典,吸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兴趣,并广受海内外艺术界的好评。可惜十年动乱时期,他的数千幅刻纸作品和几百盏料丝花灯被作为“四旧”烧毁。到1973年,泉州刻纸业再启之时,新旧艺徒竟只剩下5人。改革开放后,泉州刻纸艺术再度兴隆,前身为泉州美术工场的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在李尧宝作品的基础上开发了许多深受当时民间所喜爱的产品,使得传统的泉州刻纸艺术又重新活跃于世。1981年,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举行了李尧宝作品展,他那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再次闪耀于世人的眼前,依旧是那样令人神往,令人震撼!


多角灯


今天虽然是互联网时代,民间的色彩装饰虽然已越发趋于机器和电脑设计化,但其实泉州刻纸作品依然流传于泉州人的红白喜事、新年节庆之时,尤其是元宵节的泉州街花灯,尤其不可错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CiGt28B8wMrh2LiCh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