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第一代海神通远王,及其被妈祖信仰取代的真正原因

2019-12-04     曲江家学

泉州港在元朝时为世界第一大港,和宋朝海上贸易的兴起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南宋时期,朝廷偏于南方,为了扩大财政来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当时,泉州港已然是涨海声中万船齐发的盛况。而南宋时期,泉州的州官和朝廷市舶司、宗正寺的官员都会于每年的仲夏和仲冬两个时节,在南安的九日山上为往来的船舶举行祈风仪式。时至今日,南安九日山上仍留有十方“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


而祈风仪式所主要祭祀的对象则是闽南地区的第一代“海神”——通远王。当时虽然“妈祖”信仰已经在民间流行,但是尚未成为官方加封的“海上女神”,有关妈祖取代通远王的过程和缘由,我们后面会细说。我们先来扒一扒,这通远王是何许神?又如何会成为海神呢?




通远王,又叫乐山公、乐山王,本姓李,是唐朝约莫唐高宗年间的一个隐居于南安和永春交界的乐山的修道隐士。也有进一步的说法是来自四川的进士李元溥,隐居到闽南山中修道,唐代道教兴盛,很多读书人热衷于修道成仙,前往东南和岭南寻访仙山隐居,所以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

后来,这位李道人在乐山老死,但在当地民间的观点里,却认为他是成仙了的,为他立庙并称之为乐山公,时时祭拜祈祷。这同样是唐以来的民间信仰特点,生前修道、抑或有其他通神之事的传闻,而且又在民间有名声的人,死后被当成神明祭拜。这种民间信仰文化在闽南的民间尤其盛行,有名的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还有后文将提及的妈祖等信仰,都是这样来的。



最初,乐山公只是作为乐山的山神,在当地民间小范围受祭祀和供奉。其第一次登上大平台,是晚唐年间,九日山延福寺重修历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坏的寺院。在康熙版的《南安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

“九日山在县西三里,……山麓有寺曰延福。·····一曰神运殿,唐咸通(860一一874年)中,僧初建取材于永春之乐山,遇一臾为之导,是夕又梦许护送。一日江水暴涨,其筏自至,若神运状,故以名。一曰灵乐祠,谓指木之叟,盖乐山之神焉,祠以祀之。水旱病疫,海舶祈风,辄见应。 宋时累封通远王,赐庙额‘昭惠’。其后迭加”至善利广福显济”

这段记载,简单来说就是,延福寺僧众在寻找修建寺院的木材时,遇到一个白胡子老翁指点他们前去乐山伐木取材,后来又托梦帮他们护送木材。有一天江水暴涨,木材就自动给送到了。原来这位白胡子老翁就是乐山公,因为木材是这位山神帮忙运到的,所以寺院建成后就把大殿取名神运殿,还在寺庙中专门建有“灵乐祠”来祀奉乐山公。

这个灵乐祠的乐山公因为“水旱病疫,船舶祈风”都很灵验,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就经被朝廷不断加封而为“通远王”,还为这个庙赐匾额叫“昭惠”,还加了诸如“至善利广福显济”这些尊号。正是从宋朝起,历代朝廷对民间信仰的神明开始了加封,许多原来地方性的民间神明崇拜借此成为了正统化、全国化的信仰,前面所举的保生大帝、广泽尊王、妈祖等信仰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的过程。而乐山公能获得官方加封通远王的重点其实不至于灵验,而在于这个灵乐祠是修建在九日山的延福寺中的这个平台。


祈风遗迹


九日山曾是唐朝宰相姜公辅和名士秦系隐居的地方,两人在此与当地学子交游,影响了后来福建的第一位进士、被称为“闽南文祖、福建文宗”的欧阳詹。因此,说九日山是福建的文脉祖庭都不为过。而延福寺更是历史悠长,始建于西晋,南北朝的梁朝时期海外高僧拘那罗陀曾经海路入闽在此翻译经书。因此延福寺在汉传佛教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从乐山的山神庙来到九日山的延福寺,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的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了,于是乐山公也就成了通远王。根据《泉州府志》的记载,在北宋嘉佑年间,蔡襄担任泉州知府,碰上境内大旱,就向通远王祷雨,而得到灵验。而从乐山到九日山,我们也看到了其角色的变化,由原来的山神,兼任祈风祷雨的业务,而因为其帮助延福寺运输木材,也被视为水上运输之神。可以说,到这里通远王作为海神角色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九日山延福寺


而真正使得通远王成为第一代海神的标志事件,则和蔡襄主政泉州修建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有关。洛阳桥处在洛阳江入海口之上,潮汐起落之际,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相传后来蔡襄从九日山上迎请来通远王神像,在桥北立了昭惠庙。神庙立后,此处便风平浪静,使得洛阳桥得以顺利造成。

于是,通远王就开始被认为是能够绥靖海波的海神了。后来宋朝政和年间,晋江安海港也修建了昭惠庙,当时安平桥尚未修建,立昭惠庙也是为了向通远王祈求出海的平安,而当时的地方进士王国珍为这座昭惠庙所撰写的《昭惠庙记》中就有这样的文字:

“···以至海舟番舶,益用严烙。公尝往来于烈风怒涛间,穆穆瘁容于云表。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风息涛平,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八九。···”

从这段描述可见,通远王已经从最初的山神变成了能在海上往来护佑船只和人员安全的神明了,而且是官方认定的海神。

而后,如我们一开头所述,宋朝建炎南渡之后,南宋朝廷在泉州港大力发展官方的海上贸易,年年仲夏仲冬都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和祈风仪式,而民间也同样为其举行隆重的祭祀。《南安县志》中这样记载:

“通远王在宋时最为灵著,州人祈祷翁赫,酒内谤沱。及乎散昨饮福,筋豆杂进,喧呼纷藉。”


而南宋灭亡后,到了元朝,海神崇拜的主角则由通远王变成了妈祖。关于妈祖信仰,大家比较熟悉一些,这里就不详扒了。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妈祖取代通远王成为海神崇拜核心的原因。

目前网上比较多的意见认为主要原因是元朝有意抬高妈祖来取代南宋官方看重的通远王。我个人认为,或许妈祖的地位在元朝有不断被抬高,但却是因为民间对妈祖的信仰在扩大所致,而非元朝廷有意在祭祀和民间信仰这方面有什么明确的意识形态。老实说,元朝统治者还没这样的高度,举例而言,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元朝历代皇帝也跟着祭祀“社稷”神和郊祀,要知道这些都是农业文明国家的特色,和游牧习俗可不一样。

实际上,妈祖信仰在南宋时期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了,尤其是渔民当中。在当时,就已经是商船主要祭祀通远王,而渔船则主要供奉妈祖了。而妈祖能够完全取代通远王成为海神,其实没那么复杂和政治化的原因,我们只要回归到民间信仰中的角度来看,就会明白了。


妈祖海上巡境


首先,出身来说,通远王最早原本是山神,和海不太有关系,而妈祖则是海滨的巫女成神,显然要更根正苗红些了。

从成神过程来说,通远王是因为祈风祷雨还有帮助通过江水运送木材这些“兼职”性质的业务而慢慢被认为是海神的,而妈祖是因为拯救海难殉身而被立祀为海神的。显然,专业更对口一些,形象也更贴切一些。

另外,妈祖作为女性神,更符合宋代以后一般老百姓对神明仁慈柔和的需求。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唐代及以前的时期,观世音菩萨大多还是男性形象,而正是宋朝以后,观世音菩萨在民间的形象开始女性化了。

综上,当妈祖这个神明形象出现后,在民间信仰中老百姓渐渐感觉其作为海神似乎更合适、更专业、更亲切,于是在民间渐渐地取代了通远王。这个过程其实在民间信仰中很普遍,比如在唐以前,民间的门神形象是山海经中的当涂和郁垒,而宋以后就渐渐地被秦琼和尉迟恭给取代了。

那么,这和宋元朝代更替有没有关系呢?有,但不是统治者有意为之,实际上和宋元泉州海上贸易的结构变化有关系。

南宋时期我们提过,朝廷为了财政收入,官方亲自参与海上贸易比较多。而到了元朝,因为蒙古人在征服过程中得到过很多异族商人的帮助,所以把海上贸易更多地开放给了民间。于是,在民间信仰中更被认可的妈祖,就慢慢地取代了原来在官方祭祀中占主角的通远王,成了海神崇拜的主角。而朝廷方面见此情形,也就很自然地对妈祖进行不断加封了。于是,妈祖经过海上活动的传播,最后成为了所有华人共同的海神。


洛阳桥昭惠庙


而通远王虽然不作为海神,但祈风祷雨和祛除病邪的功能还在,其香火在泉州一开始也继续存在,但其后也渐渐式微了。九日山的昭惠庙现已无迹可寻,而安海的昭惠庙虽然在明朝曾两次重修,后来也不在了。只有洛阳桥北的昭惠庙至今尚存,香火依旧,讲述着那段古代泉州人征服江海造石桥的壮阔历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ka70m4BMH2_cNUgRK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