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洋华侨的杰出人物,大多以经商成功而闻名,但是今天要分享的这位传奇人物却是一位不一样的大豪杰,他开荒拓土,保境安民,侠肝义胆,受人拥戴,二战时为抗日英豪,战后更是受中英两国同时授勋,世所罕见。
他就是开辟新加坡林厝港的梁后宙。
一、梁溜心怀四方志
梁后宙,别号其宇,1884年生于福建南安县翔云乡。自小家境贫航,没上过学,但是因为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演义小说故事,他就把所有认识字的人当老师,随时向人请教,用这种方式,不仅认识了许多常用字,还能开始读《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章回小说。通过读这些小说,他深为中国传统的忠孝侠义精神所感染,常有心怀天下的气概,日渐成长为一个气度不凡的人。
1896年,13岁的梁后宙就随同亲友一起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因为年纪小又没什么技艺,就从做小工开始,靠着勤劳节俭,也渐渐有了一点积蓄。18岁那年,回乡成婚,第二年便又南渡。梁后宙为人十分大胆且有冒险精神,少年时就勇敢出洋,而且在这五六年时间内,梁后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安于一处,而是十分大胆地在星马各处不同地方闯荡,一方面寻工,一方面四处观察风土人情。
当时,同乡们都叫他的名字省称梁宙,因为他这样不安分地四处溜来溜去,宙和溜的闽南语有接近,所以老乡们就开玩笑式的给他个外号叫“梁溜”。这个外号其实无意间显现了其性格和命运,就是要这样溜来溜去,落拓不羁地过一生。
婚后再返新加坡的梁宙,也曾和许多华侨一样学着经商,做过牛车生意。但他个性豪爽不拘小节,不适合经商,又到马六甲车站做过工头,而后在峇株安南担任有两千多个工人的橡胶园总巡。业余时间,全无吃喝嫖赌等习惯,专爱读小说,借此断文识字,也通达很多人生道理。他也爱为人讲古,为人豪气又刚正直爽,总能得工人的众心。
1912年,梁宙开始任职于舅舅王明的源盛砖窑,当时砖窑有一个重要客户叫启信局绅,是个爱尔兰建筑商。当时的星马地区是英国殖民势力范围,大量的土地所有权都归这些外国人所有。梁宙因为业务往来,和启信局绅日渐熟悉,深得启信局绅的好感和信任。到1914年,启信局绅看重梁宙动员和组织管理工人的能力,聘请他负责开辟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林厝港的一片面积达800英亩(约3.23平方公里)的荒芜山地。这块山地当时尚无人烟,榛莽草莱丛生,毒蛇猛兽出没,开辟难度很大。
或许他也没想到,从这一片山区开始,林厝港将在他的手上成为新加坡一处美丽而繁盛的聚落,而他的号也由此从“梁溜”到“宙伯”,梁宙之名也将和这个地区变得密不可分。
二、筚路蓝缕开林厝
面对林厝港山地难进的状况,梁后宙开动脑筋,决定另辟蹊径。他受任之后,就着手招募工人。有了第一批工人后,他便率队先从星柔海峡由海路开入林厝港,找到合适的地点登陆后,就从海岸开始砍伐丛林藤蔓,搭建工人宿舍。用了两三天的时间,终于有了第一间“亚答厝”(亚答是一种热带大叶树的马来语,亚答厝即当时南洋常见的一种草屋)。继而一面开路,一面建屋,并开始扩增工人。最多时有十三座“估俚间”,800多个工人。(这个“估俚间”其实就是闽南语“苦力间”,当时华人下南洋大多都是从做苦力开始的。)
其后,梁后宙就以此为起点,带着这800多个工人,一路开山伐林,平整土地,铺通道路,搭建茅屋。从1914到1916年的两年时间,先是开发了沿海岸1英里(1.6公里)以内的区域,第三年又向内开发1英里,到第五年整个规模初成,并于双溪港建了码头,使得交通得以畅通。
在为启信局绅开垦了750亩园地的进展后,当时林厝港还有波斯商人南马芝的900多亩和依利尔200多亩园地,他们眼见梁后宙组织动员人力开辟荒地的速度成效如此出色,也在取得启信局绅的同意后,聘请梁后宙开发他们的园地。梁后宙这时早已驾轻就熟,只是从手下分了一部分工人过去,就顺利地展开了建筑和垦植工作。
到了1919年,林厝港已是初具规模的村区,但是主要还是外国人的种植园地。当时新加坡的英国殖民当局便开始在这一带规划建设一条从兀兰到新山的星柔长堤,负责监督这项工程的是土地局长端罗尼。端罗尼每回视察工程,都向启信局绅借用汽船,然后都由熟悉林厝港地理人情的梁后宙陪伴。
在从1919-1923年的长堤修建过程中,梁后宙给了端罗尼很大的帮助,两人也因此建立了良好关系。于是,梁后宙就向端罗尼提出向殖民当局租下一部分荒地开垦耕种,其后又以安置垦荒结束后的闲置工人为由,向启信局绅等商人租下一些土地,所租的价格都很低廉。梁后宙其后就把这些土地以转租给这800多个工人,收取同样低廉的租价,令他们得以安居下来。为了解决工人和其家人的食物和日用品供应问题,他又开了“南和”、“通和”两家杂货铺,也都做到平价,力求物美价廉。
后来,聚落在梁后宙不断地治理和开发下,逐渐发展成繁华的村落。其村落以他的杂货店名命名为“通和村”和“南和村”,其主路被命名为“梁宙路”,村巷则被命名为“梁宙巷”,而且这些和梁后宙密不可分的名字可不光是当地人自己叫的,还得到了英国殖民政府的正式命名。
梁宙自己也通过开发渔船、果园、养殖鸡鸭等业务,积攒了不少财富。但是他却常常豪爽地带头捐款并筹款,为村落规划修建道路、卫生院、学校等,到60年代林厝港发展成了超过十万人的繁荣村区,而此时梁后宙声誉崇高,人们已经不再称他的“梁溜”这个外号,而是普遍尊称他叫“宙伯”了。
三、排难解纷聚众心
梁宙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修来的忠肝义胆、公正严明、慷慨大度等精神。
开辟林厝港的八百多工人中,不仅有华人,还有印度人、马来人。其成分也良莠不齐,有吸鸦片的,有沉迷赌博的,有好勇斗狠的,这些人后来大多都被梁后宙引导向了正途。
当时,星马地界有一个黑社会势力叫私会党。私会党最早的根源虽在洪门,但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是作恶多端、声名狼藉了。这个私会党把势力渗透到了林厝港,在那群工人中发展了60多个党徒。
梁后宙遭遇此情况,深知绝不能听任私会党渗透进来,必需防微杜渐。他不慌不急,沉着应对,通过多个渠道探听到了私会党准备于某日在格兰芝河对岸的林文庆胶园,为这批人举行歃血为盟的正式入会仪式。掌握情况后,梁后宙当机立断,向警局报案。警方在精确情报的帮助下,将位于林文庆胶园的私会党势力一网打尽,其中这60多个工人也被警方拘留到案。
但是梁后宙并没有就此放弃这些工人,而是在配合警局让这些人拍照按手印、登记在案后,给保释了出来。这些本来要走向邪门歪道的人,此后对梁后宙十分感激和敬服,再也不敢有越轨之举。胶园事件后,警方为了奖励梁后宙的功劳,还颁发了500元奖金给他,但他却毫不居功,将奖金悉数捐给了一家华侨医院。此举,更令他在官方和民间方面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梁后宙也在同乡中展现了这股豪爽与公道伯的气概,用其影响力团结了许多乡亲。当时南安人下南洋的极多,可是却常常在生活和生意的接触上同乡间纠纷不断。光是梁后宙所出身的翔云一个乡就有梁、王、卓三大姓在新加坡的乡亲常互有纠纷发生。后来乡亲们见这样纷扰不是办法,就各族推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负责出面调解纠纷,这梁姓就推的梁后宙先生。
1925年间,在一次调解纠纷过程中,梁后宙觉得这样非长久之计,就提议成立个三姓的联谊会,平常多联络促进乡谊,就可以减少很多纠纷,也可以抱团发展。后来在另一位南安著名华侨侯西反先生的共同促成下,将此联谊会范围扩大及所有在新加坡的南安乡亲。定下此议后,梁后宙和其他几个南安华侨闻人就分头募资,并用巨款购下安详山会址,于次年创始成立了南安会馆,梁宙先生是元老之一。
南安会馆在当时的星马地区华侨中,是比较早的,不仅在当时发挥了敦睦乡情的作用,后来二战爆发后,还为抗日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的疫情期间,新加坡南安会馆还组织向南安医院捐赠防疫物资。
四、抗日英豪满门忠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的南洋各地华侨联合发起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筹赈总会)。总会之下,各地有分会,各地下再有各区支会。梁后宙先生也带头行动并积极参与,在林厝港开设支会。
这些支会普遍设在会馆和学校内。当时各村社大多没有会馆和学校,只有神社和戏台,村私塾就在戏台上课,授课老师一般是神社的庙祝兼任,教学条件极差。当时华侨侯西反、华人视学官陈育松二先生就倡议各村社借由创设支会的时机,将这些私塾联合起来办一个小学。既有利于下一代的教育,也有利于筹赈会的运作,还可进行抗日爱国宣传。
结果其他港区都因为各自派系利益纠纷而没能成功,只有在林厝港,梁后宙带头贡献了5英亩的土地,并以此感召众人齐心协力,兴办起了启化学校。学校最初办在痛和村,后来又在阿妈宫与南和村设分校,共有学生400多人。这三所学校时至今日,仍然是新加坡的知名小学。
抗战时期,梁后宙是南侨筹赈总会武吉班让区支会的负责人,但是面对民族危亡时刻,自小胸藏英雄气的他不打算只是筹筹款,他想战斗于一线。1940年,他不顾陈嘉庚等华侨的劝阻,毅然决定接受国民政府的委任,担任三民主义青年团海外团务计划委员兼新加坡直属区团主任,实现其以身许国之志。他不仅身负南侨会的运作和筹款之责,还积极发动组织海外青年投身抗战。他在南和村椰林里负责掩护的两个秘密电台,成为东南亚与重庆的秘密通讯要点之一。
到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进攻南洋地区。梁后宙动员华侨青年,发起组织了华侨抗日守备军,协助英军抵抗日军。直到新加坡沦陷前两天,局势无可挽回,他才和众多华侨乘船取道印度洋,从印度返回国内,最后辗转回到南安。返乡后的他却并不就此束手,又接受三民主义青年团南安分团干事长一职,在故土上继续动员组织青年抗日。
而新加坡陷落时,他的大部分家属还来不及撤退,就全部集中到其二儿子建于武吉知马的一处地下两层地面三层的洋楼避难。没想到日寇早已盯上了积极抗日的梁后宙,在攻陷新加坡后即列为须杀鸡儆猴的对象,而大肆搜捕其家人。1942年2月14日,日军找到该洋楼,并破门而入,极其残忍地杀害了屋里的梁后宙一家男女老幼35口人。除了他的四子四箴已陪同他回国,二子昆峇正好外出,全家均遭毒手。其中梁后宙的母亲王太夫人、六子亚六和长孙添福因未身中要害,后来得以被救治生还。
获知噩耗惨讯的梁后宙未暇伤痛,而是以更激愤而无畏的精神投入抗日。当时国民政府授予“一门忠义”之称,并由陈诚将军亲笔撰稿“忠烈梁氏三十五人墓志铭”,待抗战胜利后,梁后宙回到新加坡重新安葬家人时,就以此勒碑石刻。
战后,为表彰其功烈忠义,中国国民政府授予梁后宙胜利勋章,而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先后于1950年和1953年颁发勋章。一人身配两国勋章,当世罕见。
梁后宙一生传奇,连他的去世也甚是传奇。1975年11月13日上午,年已92岁依然身体健康的他刚准备从医院检查出院,忽然把自己平时喜欢的雪茄和火柴放到口袋里,然后告诉家人说,我下午要回去了,请你们代发电报给外面的朋友,说我回去了。当时家人以为他在开玩笑,到了下午两点,梁后宙先生却在家忽然很安详地走了,全无痛苦情状。
虽然家人惨遭杀害,但或许是上天总会回馈于人,梁后宙离世时五代同堂,膝下儿、孙、曾孙、玄孙后裔达180多人,亦堪称是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