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轨,43岁离婚重启人生,“做人最要紧姿态好看”

2019-07-29   上官文露读书会

又是在一个平静的周末,明星离婚的消息打破了夏天的闷热。

一时间各大社交媒体皆因这条消息沸腾起来。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等待”(文章于2014年马伊琍怀二胎时出轨姚笛),本以为可以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大众,还是显得异常激动。

我看到有那么多八卦不死的热心人,纷纷出来抛售自己的观点,什么“文章和姚笛死灰复燃”,什么“马伊琍等了5年终于手撕文章”,什么“姚笛已经结婚文章竹篮打水一场空”,里面都写的有理有据,有照片有截图的。

我看到还有人出来大发感慨:什么“破镜看来终究是不能重圆的”、“真的不敢再相信什么爱情了”…

其实在这五年里,关于事件双方的舆论从未真正过平息过,尤其是关于马伊琍的各种言论甚嚣尘上。

而当年那个说出“婚姻不易 且行且珍惜”的马伊琍本人呢,并没有被大众“劝导”成一个受了伤的中年女子该有的样子——哭诉、怨恨、大闹离婚,而是近乎“软弱”地将自己包裹起来。我们知道她是在为自己疗伤,也是为自己争取时间重新修整。可是媒体却不愿善罢甘休,这么爆炸的新闻怎能就此浪费?

应该是“马伊琍出战小三”、“马伊琍以泪洗面”这样的标题新闻出现才好呀。很显然马伊琍在5年前没有满足媒体的胃口,无奈之下记者们只能将“窝囊”、“妥协”、“息事宁人”这样的字眼强加给马伊琍。

时隔5年,这一次,马伊琍文章离婚的消息仍然燃炸了各大媒体和朋友圈。

这段千疮百孔的感情终是结束了。

然而马伊琍,已经不再以“鸵鸟”的姿态示人,她可以非常释然地说出一句“各生欢喜”。

经历了这些比影视剧剧情还要“精彩”的大起大落的马伊琍,不免令人想起她最为人熟知的荧屏形象之一,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马伊琍的命运线,和这位她饰演的女主角的命运的某种重叠,很值得玩味。

/ Part 01

只有妻子被蒙在鼓里的丈夫出轨

电视剧版《我的前半生》为观众呈现的是一位对生活中的变故毫无还手之力的“子君”。

然而在《我的前半生》原著小说中,子君可要坚强得多。所以说大多数人熟知的剧版更像是一种警醒,“我们不能成为子君”。而香港女作家亦舒的小说版本,则是真正为女人指出了一条道路——“今天的子君们应该怎样做?”

让我们来回顾这部剧的原著小说《我的前半生》,看女人在婚姻中究竟该如何自处,去寻找到一些使我们困惑的关于婚姻、关于人生之路的答案。

与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相比,小说少了贺涵这样的角色,凌玲也不见多少戏份,取而代之的女主子君拎出来一条清晰简明的成长线,她和丈夫涓生离婚,在好友唐晶的助力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支点,最终反转了自己的人生,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这样的内容无疑显得更简单,也更为四两拨千斤。亦舒在香港被称作师太,这背后自然少不了她的人情通透,世事洞明,她说,“做人最紧要姿态好看”,掷地有声的替新时代女性立了道门规。整本小说,乍一看聚焦于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两难,往里看,更是直戳全年龄段女性的痛点,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女人找回自己生活的本质。

子君和涓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鲁迅的《伤逝》,那是恰逢五四,子君便是其中一位进步女性,追求着自己的婚姻自由,即便代价惨重,也是能向父辈高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般硬气的话。

到了上世纪年末,亦舒写起了现代的子君,大学生毕业,外貌身材皆是一流,讲的一口流利的英文,嫁得医生丈夫,生了一对儿女,过着全职阔太的生活。十多年来,她以为这样的生活将无限期的延迟下去,做做保养,养花逗鸟,出席上流活动,看看孩子,然而有一天突然涓生回来了,没有别的话,只是“离婚”二字。

为什么?一切发生的太快,子君甚至来不得思考为什么,首先冲击到她的,是轮番上场的亲朋好友。

涓生出轨了自己女儿同学的妈妈,这一点除了子君不知道,大家都心知肚明,孩子知道、子群知道、唐晶知道,偏偏子君不知道。

这一点亦舒写的巧妙,侧面写出了子君对涓生的全无心思,她有很多要操心的,孩子、家庭、玩乐,她对他太放心了,她对他太自信了,她的目光从未关注过自己朝夕相对的枕边人,自然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两人已然同床异梦。

我们的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戳开了那层梦幻的泡沫,方才见得里面的狼藉和荒芜。

子君从来得意于自己的生活,到了涓生铁了心要同她离婚时,方才发现自己成了笼子里的金丝雀,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再也不懂得振翅高飞,十多年的全职太太生活,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将她与现实世界渐渐剥离,如今陡然跌落现实的光怪陆离,难免弄得灰头土脸,血肉模糊。

子君和涓生的母亲,代表的是老一辈的劝和,讲求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子君的母亲见子君同意离婚,气的不禁翻脸,怪罪她没本事留男人。这些人想着,哪怕丈夫在外面彩旗飘飘,妻子也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把持住正宫的位置就足够了,婚姻本就是面子。

但亦舒也好,子君也罢,她们还是那句话,“最紧要姿态好看”。不同于电视剧里要死要活,追查小三直奔丈夫公司的子君,亦舒笔下的子君接受了离婚,她说:“不必哭,我会争气,我会站起来。”

/ Part 02

千万个人爱你,不如自己荣光加身

这毫无疑问是子君人生的低谷与绝境,她接受了那笔赡养费,涓生以手头紧的理由砍去五分之二,她也不吭声,让人不禁猜想,即便涓生一分钱不给子君,恐怕她也会默默扛下来。她知道她必须要工作,以后的柴米油盐都要计入账上,公司的人大多知道她的婚史,明面上大家相安无事,暗地里不知怎么八卦。

她的女儿在国外留学,她的儿子上着私立学校,她的丈夫和别人耳鬓厮磨,唯独子君,独自住进了墙壁空空的蜗居,在三十而立的年纪,从头再来。

她能挺过来吗?

彼时,马伊琍怀二胎,淡出于公众视野之外,而文章凭借一部《裸婚时代》,事业如日中天。

但是文章却被曝出出轨姚笛。

一句“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她选择俯身拾起一地碎片,重圆破镜。

后来她复出,在《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出色表演让她一举夺下华鼎奖最佳女主角。出演《我的前半生》,凭借罗子君一角色达到事业巅峰获得白玉兰奖的最佳女主角。

爱情和婚姻或许能够给人以能量和庇护,但爱情应该是锦上添花,而绝不是雪中送炭。

当这些加持性质的东西崩坏的时候,一个人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荣光,才能保护自己。

如今的马伊琍,多么大气,自如。任这世界枪林弹雨,她依旧毫发无损。

评论区各种论调,对马伊琍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整个网络,空留下看客们的各种自嗨。

我想起《我的前半生》里,曾用这样一个细节,来表现子君“重生”的魅力。

子君和唐晶一起去一家法国餐厅吃饭,她们不胜酒力地撑着头聊天,旁边一桌坐着四个洋男人,一边用英语谈生意,一边不住的往这边望。

子君的第一反应,这些人一定是在看唐晶的,亦舒的笔触也顺着子君的所思所想,对唐晶出色的气质多加赞扬,可偏偏过来的金发美男,是向子君发出了邀请。

子君风趣的捏造了一个她和唐晶是同性密友的故事,将男人打发走了,这样的灵动,几乎溢出了文字。

后来她们在马路上散步,唐晶说子君的美,以前是四平八稳的,像一块美丽的木头,如今是活生生的,眼角带一点沧桑感。就在这,唐晶话锋一转,提到了有一次碰见涓生,涓生也说,自认识子君以来,从来没见过子君比现在更美。

杜拉斯在《情人》里最为出名的一段话,是说“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种美,绝非单单只是皮相上的华丽,而是内在精神上的丰盈。

你经常能看到马伊琍在微博上发素颜照,不够白皙的肤色,不够无瑕的面孔……在所有人都在遮遮掩掩,走“精修”路线,塑造“美玉无瑕”的形象之时,马伊琍几乎成了娱乐圈女星中格外扎眼的一个“异类”。

这样的马伊琍,也正如已经蜕变的子君,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要把最好的给自己,物质她曾有过,精神如今也变得富足,即便拾起球鞋牛仔裤,她也同样穿的活力无限。

不但如此,子君还报了许多兴趣班,她把自己的时间填的满满当当,她去看书,去学陶艺,很快也打开了自己的天赋点,在不断沉淀内心的同时,得到内外的自愈新生。

/ Part 03

与其等待拯救,不如成为自己的英雄

离婚后,子君曾陷入一个无解的僵局。母亲怒其不争,妹妹尖酸刻薄,前夫对她颇有意见,小儿子对母亲的离去不甚理解,家里的女仆被新太太伍佰元的红包收买,公公婆婆渐渐也接纳了新媳,唯独女儿曾和她针锋相对,到了离婚之际,恨铁不成钢的替她出气。

她曾陡然之间,被整个世界所遗弃,但从她选择不争抚养费,挺着脊梁骨离开涓生家的一刻起,命运的天平便开始对这个女人颇多厚爱。

她仍旧有低谷,但逐渐的,多了几分和妹妹的亲近,女儿在出国读书后也和她多加联系,她的事业稳步上升,找准了陶艺上的天赋,竟一翻身炒了老板的鱿鱼,凭着手艺,赚起了艺术家的钱。

你说她幸运,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亦舒所营造的中产童话,但有一点总归是没错的,那就是人总是要给自己留退路的,无论是在生活、人际交往、还是在婚姻家庭里,这看似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懦弱,但往往现实如此,永远不要试探人性的底线在哪,即便是至亲,子君也听过那些直插胸口的刀子话。

女性经济上独立的重要性,是一种底气,是一种对自我的保障,不要再相信什么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的谎言了,这本质上就是对婚姻的一种亵渎,两个人在一起,还有比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给予彼此信任和快乐更重要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特别的感受:没有任何剧情能够精彩过一个人的人生。

所以难道我们不也该比剧中人更智慧,更有力量吗?

童话和鸡汤总是令人感到安心,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在期待有一个踩着七彩祥云的英雄来拯救自己。

但多少“英雄”从云端坠落,多少“摆渡人”已成过客。你终将明白,等待和找寻会让你对生活毫无还手之力,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的英雄。

【本期话题】关于马伊琍和文章离婚事件,你怎么看?你在朋友圈转发了吗?如果你的生活出现很大的变故,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