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01
“春天,“你若尚在场””
每年四月的第一天,很多人会共赴一场约,这个约会是一场祭奠。
17年过去了,人们——歌迷影迷们(还有不断增长的后荣迷们)——对于张国荣的思念丝毫未减,而且每当称呼一声“哥哥”时,心里就会一软。
春本该是盎然的,但因为有了对哥哥的怀念,眼前的日子便仿佛被加上了一层浅褐色的滤镜,提醒着我们,回忆其实是苦涩的,就如同泥土那般。
“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冬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夏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张国荣《春夏秋冬》
哥哥很多的歌都好像是写给自己的谶语。这首歌《春夏秋冬》,他唱的时候是一定是深情款款的,也许是在怀念和遗憾某一个故人的缺席。但现在重温这首歌的我们,却眼含泪光,因为哥哥,已经不在场……
/ Part 02
“张国荣不是偶像”
《包法利夫人》里有一句话,“偶像是不能碰的,否则,手会擦去偶像身上的金粉。”
偶像,在如今是红人,是流量,是天价片酬,漂亮的面孔,是令人为之疯狂的事物。
造星的时代,千娇百媚的人设,一夜成名。
也许是因为一切太快太突然,偶像的身上更多的是禁不起触碰的金粉,抛却了那些光环,能留下的值得回味的东西,往往不多。
所以相比偶像,更愿意将哥哥视作明星。
明是照耀的明,星是指引的星。哥哥有艺能,有品格,无论是艺人还是普通人,几乎都可视为标杆。
哥哥离开之后,所有歌里面,最不忍心听的,便是那首《明星》。
因为里面每一句歌词,都好像是哥哥对听者的低诉。
“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当你记起当年往事,你又会如何,可会轻轻凄然叹喟,怀念我在你心中,照耀过。”
是的,会想起你,而且深深怀念,你在我心中照耀过。
每当见到星星,你是否记得,有一个人“像那银河星星,让你默默爱过。更让那柔柔光辉,为你解痛楚。”
这颗星,叫张国荣。
拭去金粉,夜空低垂,他依然是颗明星。
/ Part 03
“为你钟情”
很多人说婚礼的时候,一定要播放哥哥的那首《为你钟情》。
钟情的“钟”,意为“集中”、“专注”,这一个“钟”字,也是这个词语的全部分量所在。
在这精明的世纪,专注和笨拙挂钩,人们争抢着学做“泥鳅”。
销售要懂得讨人欢心,为赢得爱情亦要学会油滑,无数人开班授课,想教全人类,用几句讨巧的情话四两拨千斤。
这样的年代,多听几遍《为你钟情》,总会感到羞愧。
为你钟情,倾我至诚。
然后百年,终我一生。
把一生、百年这样的白日鬼话,唱得如此令人动容。
没有漂亮浮浅的词汇,也不以恢弘的风格大肆地渲染宏大誓言。
就像很多人对哥哥的喜欢,不会时时衔在口中,而是庄严的,恒久的,甚至隐秘的。
哥哥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尽管很多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歌迷、影迷,却还是对他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种感情和《为你钟情》里的“情”不谋而和,它是珍藏的,不常向人倾诉的,它并非一点即燃,而是细水长流。
哥哥不是令人痴狂失智的偶像,而是很多人生活中无法取代的意象、符号,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寄托。
所以在那个日期一点点临近的时候,我们才总是以这样的安静的方式赴彼此的约,以文字,以音乐,或以电影。
/ Part 04
“风再起时,纵然很不舍,但你已经离去”
2003年4月8日,在哥哥灵车驶出殡仪馆的时候,街道旁的万名歌迷都强忍住自己的眼泪,举起双手,以鼓掌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
人们都说,那是因为哥哥的《风再起时》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但愿用热烈掌声欢送我”。
是怎一个人,和他亲切的朋友们之间能有如此默契?
他们懂他,哥哥那样体贴的人,一定不愿被用眼泪送别。
所以尽管心中哀恸,仍收敛起泪水,也用最体贴入微的方式,为他送别。
春天是一个内心拥挤的季节,当所有的生物在慢慢舒展,生长,我们的心却不可避免地因为一些逝去的灵魂而揪起,伤感。
在庸常的生活之外,你会在三月想起山海关和海子,会在四月想起张国荣。
你想起孤独、艺术与死亡。
每年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写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这么多年,也在想。
当我们怀念张国荣的时候,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这种自发的,习惯性的想念,究竟源于什么。
想到的有很多。是一种完美主义与现实的撕裂,是疲惫和伤痕下的生活,是耻于言说却又渴望的“倾我至诚”,是默默耕耘煎熬,“沉默是金”,是每个自我心中的“疯魔”种子……
当我们怀念逝去的诗人与星辰,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艺术和诗歌,而是我们所为之感到疼痛的,我们所渴求的事物。
他们就像火柴一样,突然擦亮我们心底被掩埋被尘封的东西。
所以很抱歉,还是不能免俗地,要一次再一次地想念你。
因为想念你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想念世上最美好的东西。
可否这样想?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对张国荣,海子,对美好事物的湮灭无动于衷之时,或许,就是内心世界逐渐崩坏的时候。
【本期话题】:你最喜欢的张国荣的作品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期插图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