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家什么时候买大别墅?”孩子出现攀比心,有三种原因

2019-10-03   画荻教子

“妈妈,今天我同桌穿了一条白色的蓬蓬公主裙,特别漂亮,我也想要一条漂亮的公主裙。”

“妈妈,我的生日快到了,我要在饭店开个大party,把之前过生日叫我的小伙伴们都叫上。”

“妈妈,你什么时候带我去北京玩啊?王梓涵她妈妈每个假期都会带她出去旅游,她已经去过北京、上海、天津、杭州了,我哪儿都没有去过,我也想出去旅游。”

“妈妈,谢一诺家住着好大的别墅,里面装修的可豪华了,我们家什么时候也买大别墅啊?”

……

几乎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之间的攀比之风就蔚然兴起,攀比的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用玩等各个方面。

为什么孩子们以攀比为乐,以比赢了为荣呢?

因为强烈的攀比心背后是虚荣心,而这是一种扭曲的自尊,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注意而表现出来的极端情感。

说白了,就是虚荣心在作祟。

攀比可以让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让他们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而追根朔源,孩子的攀比心无非源自三种原因。

一是家长的无底线溺爱。

很多父母曲解了“富养孩子”的概念,对孩子有求必应,哪怕家里的经济不宽裕,父母也会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

过分的溺爱,娇生惯养,有求必应让孩子产生了攀比心理,虚荣心也变得愈发强烈。

二是源于父母身教言传的“遗传”。

“听说老李家新买了一辆豪车,真有钱啊!”

“看我才买的新衣服,香奈儿的,花了我大半个月的工资呢!”

“你们都出国旅游过了呀?我们暑假也要出国旅游,让孩子多长长见识是对的。”

……

孩子都善于模仿,当父母将日常的攀比谈论作为谈资时,孩子不可避免的也就学会了攀比。

三是孩子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

共同的持有物和经历会让孩子彼此产生共同话题,可以很快的打成一片。

这也是一个孩子从陌生的环境融入到一个集体中的敲门砖。

当孩子出现强烈的攀比心时,父母需要正面引导,做出表率行为,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积极防范虚荣心的产生,有效脱离负面的攀比。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价值观

“妈妈,我们班好多同学都穿着阿迪达斯的运动鞋,我也想买一双。”

“那你先告诉妈妈,你想买鞋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爱迪达斯的鞋还是因为别人都有,所以你也想买一双,跟他们穿一样的鞋?”

当孩子因为别人拥有某个玩具或者衣物,而自己没有,缠着父母也给他买同样的东西时,父母不要粗暴拒绝,要先和孩子深入沟通,了解他内心的真正需求。

告诉孩子“需要”和“想要”的区别,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合理的物质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物质观和消费观。

与此同时,父母要信任孩子,学会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以及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孩子树立自信心的有力支柱。

只有当孩子具备正确的消费观和良好的自信心,才能有效抵御外在的攀比风气。


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内心空洞,缺乏动力和力量的孩子,通常倾向于从外在寻求认可和满足,用外在的东西填补自己,以此证明自己很好很棒。

而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足够的关注,要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关爱有加,宽严有度,亦师亦友,用恒心,真心,诚心,爱心,逐步消融孩子的虚荣心。

引导孩子向真,向善,向美,树立正确的三观,要让孩子明白,虚荣心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是人看不清未来世界的挡在眼前的阴影。

还要告诉孩子,在物质攀比之外,可以比学习态度,比艺术技能超群,比身体灵活健康,比思想品高尚。

这些能够成就美好未来的因素所带来的成就感,是物质攀比的一时满足感远远无法比拟的。

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并且内心强大的孩子,他们的关注点会聚焦在自己的精神成长中,而不会轻易被外部关注左右,更不会过分追求物质,热衷于攀比。



父母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用自己的态度、做法,以及具体的事例培养孩子正确的物质观和消费观。

有硬性需求的,尽全力购买,比如学习用的书本,笔记本电脑等。

在衣物穿着方面,要注重品质,比如衣服和鞋包,穿起来舒不舒服,好不好看,耐不耐磨,才是购买的原因,而非价格和品牌。

日常家居用品,如清洁,洗浴,饮食等,可以买性价比高的,好用的固定的品牌,但要崇尚节约,节省,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珍惜,简朴。

而对于住房,汽车,旅游等,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切勿在孩子面前一脸羡慕地追捧。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的日常行为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遗传”给孩子。

所以为人父母,需要从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改善自己的消费观念,在生活细节上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让孩子从物质的负性攀比心理过渡到积极向上的正向攀比心理。

攀比心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经阶段,父母千万不要闻“攀比”丧胆,更不要因此而担心焦虑,害怕孩子养成虚荣、嫉妒的毛病。

因势利导,多挖掘孩子积极的方面,加以正面引导,才是行之有效,解决攀比心理的正确方式。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画荻教子(hoedu03),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