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纲要》(4)
《存在的方式和前提》
我们认识存在和科学研究宇宙都是在一个封闭的客观空间里进行的,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认为存在没有前提,也不需要任何方式,存在存在着,只是被我们认识到了。最大的误解就在这里,认识不是一种方式吗?认识不但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方式,而且还是以人的感知作为根据的方式,认识只能在感知方式下进行,认识方式就是感知方式。

我们一直在这里转不过弯来,试想,如果存在有N种方式存在,但我们却只有一种方式来认识它,这就是感知方式。也就是说,存在只能通过感知的渠道让我们认识,而对于所有感知的生物和人来说,存在就只能以感知的方式存在,因为存在对我们展开的,永远是被感知的一面,绝没有另外一面和我们发生感知以外的关系。
最转不过弯来的是科学认识,他们研究的物质是很具体的,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小到粒子、量子与夸克……还有各种物理现象,运动、热、力……等等,让他们把这些存在和感知联系在一起会是什么情形?科学认可认识方式,但他们从不关心和研究认识方式,他们只研究认识的内容,一直到量子力学,才发现认识的方式是观测。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观测的方式来确定测不准定律?因为人类没有观测以外的方式,任何认识事物的方法都是观测方式,我们发现了惊天动地的测不准定律,但我们仍然忽略了观测方式,没有发现这个永恒不变的观测方式才是存在的前提,观测就是感知,我们至今毫无觉察。

存在以什么方式存在着?这并非是一个不需要的前提,存在的方式决定了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内容,忽略了存在的方式,我们就无法解释存在为什么如此存在。其实,物理学中的宇宙大爆炸、熵增定律、绝对时空、相对时空、热、波、力……等等一切的命题,都是默认以感知为前提依据做出的,一切存在的物象都只能是感知态,人们也只能做出感知态的表述,没有一种事物不以感知态出现,没有一种事物不被我们以感知态来把握。我们把感知前提默认化无疑是犯了大错,因为没有这个前提做限制,一切的存在就无法解释,就无法不发生无穷无尽的悖论,放弃感知前提,科学就失去了解释存在事物的机会,科学研究就会矛盾重重。
人们忽略感知为前提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正在感知的人自身就是前提,人的认识方向致使人们不会认识到自己在存在中的位置,也很难排除唯心主义的干扰认识到人在存在构成中的作用。科学就不同了,科学跟我们普通认识一个角度,怎么能够有理由解释事物的存在?缺失了存在的方式,存在竟然在虚拟的封闭的客观逻辑中以无方式的状态发生,这是跟严谨的科学开的一个最大的玩笑,科学竟然被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觉愚弄到今天。
严格说来,意识到存在是感知方式的存在,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把问题留给了科学。存在前提一直空缺到量子力学提出了观测方式,而且发现了测不准定律,但即便如此,科学还是建立不起前提意识,因为科学承受不了存在有一个感知前提的事实,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科学的唯物立场的根本否定。于是,科学对观测方式视而不见,避而不究,科学仍然甘心当唯心论的工具,尽管悖论重重,尽管任何理论都无法自圆其说,科学还是只能刻意忽略存在的方式和前提。

但是,人们终究不得不回到存在的方式和前提的问题上来,因为我们总得生活和存在下去,总得不断地触及到这个根本的问题。量子力学已经把观测方式凸显出来了,几十年以后,或者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感知方式和感知前提必将进入到物理的基本定理和公式之中,怎么进入?那只是一个算式的问题,不过对于整个人类,那就是换另一个世界的问题了。将客观前提换为感知前提,我们做好心理准备了吗?(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亚马逊、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