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不是地狱:割断矛盾冲突的祸根,找到亲密无间的理由

2020-07-25     感知主义者

原标题:他人不是地狱:割断矛盾冲突的祸根,找到亲密无间的理由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四部》(151)

151、生命关系和感知关系有什么不同?

生物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就是都在感知,并且互相感知。生物互为感知对象的关系最容易被忽略,我们在感知什么?我们在感知他人,他人是我们感知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人的存在构成了我们的感知。感知关系不同于生命关系,生命独立自为,而感知相互运动。相互运动就是交互性存在,即我依赖你存在,你依赖我存在。注意,这种依赖不是生存依赖而是感知依赖。感知依赖与生存依赖目的不同,生存依赖的目的是生存,如子系依赖于母系。感知依赖的目的是感知需要,如欣赏和彼此愉悦行为。其实生物们的依赖本质上都是感知依赖,它们的存在就是互为感知的行为,连动物以对方为食都是纯粹的感知行为,将对方作为满足感知需要的对象,这是生物的存在本能。人完全依照生物本性存在,人除了与自然事物建立起感知关系,人彼此更是最重要的互为感知关系。人不互相为食是因为相食并无感知的意义,而动物相食具有感知意义。

我们定义人与人的关系是生命关系,此生命与彼生命的关系,并非生物式的感知关系。生命与生命彼此独立而逻辑上具有排他性,生命之间不能共生,即便是母子也是各自独立的存在。生命相联是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即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彼此交换生存利益。而感知关系则完全不同,感知双方互为利益即你是我的利益、我是你的利益,这种利益模式是重合的而不是交换的。所以动植物常常是彼此为利或彼此为食。生命利益是外在的,感知利益是内在的;生命的利益是各自的,感知的利益是共同的;生命的利益可以分割,感知利益不可分割;生命是分离的,感知是整体的。所以两种模式和两种形态的关系截然不同。

人以生命关系相处,这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性质是排他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是关系的形态,自私则是生命的存在特性。萨特之所以描述人间关系为:他人即地狱。但没有进一步指出,这是生命的伦理逻辑决定的。我们执行了生命伦理,他人就不但在个人的利益之外,而且对个人的利益及存在构成潜在的威胁。于是,人之初,性本恶成立。人性就产生于生命伦理之上,人性的善与恶都源于生命存在的理由。生命关系决定了人间的关系形态,人们相互合作产生生存利益,人们又相互竞争来取得生存利益,合是谋取利益的暂时合力,分是生命逻辑的本质性分离。我们为了合起来,组成家庭、结成团体、构成社会,这是人类的智慧所为,因为只有人们的合力才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生存利益,所以人类必须联合在一起生存。但分又是生命的本质存在,即生命的私有性质让人必须分开,各自获取自己的利益,生命的根本利益没有共同性。因此,这种合与分决定了人间世界的矛盾性质。我们利用合作创造的利益得由分配来使用到个人,合作是为了分配,合作是手段,分配是目的,合是过程,分才是结果。在这种逻辑关系下,纷纭复杂的人间,其实是个体的暂时性组合,人生存的实质是一个个生命的独自存在,生存的完整单位是个体。个人才是存在的绝对单位,个人的存在才是绝对存在。我们合起来的世界是假象,分开后的个人才是实质。

人类为了合起来与分开去用尽智慧,也在合起来与分开去的矛盾冲突中受尽煎熬。我们不结成生活联盟和利益同盟不利于人的生存,我们不分开去实现个人的生命利益也不利于生存,于是,我们以各种形式将个人集合为一个社会性的整体,但生命关系的分离本质仍然使我们所有的努力趋于崩溃。人与人的隔膜日益加深,人与人的鸿沟日益加宽,这终成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

我们全然不知的感知关系则是另一种形态,生物间的存在利益因为感知关系不能分开,感知互为对象的原理使它们没有各自的独立性,更没有相互冲突的目的。它们的目的完全一致,就是感知存在。它们互相猎食的行为过程不是在竞争生存,是感知的本能欲望在驱使其行为,它们仅仅是在实现着感知的目的。求取生存是我们强加到它们身上的解释,它们其实是在忠实充当着感知主体的角色。

如果人类回归到感知关系上是什么形态?人类当然不会复制生物本能与低级的行为模式,理性与智慧的感知关系不会是相互制造不愉快,也不会发生损害感知对象导致不良感知的非理性行为。因为感知目的使我们必须共同存在,人类将出现从未有过的情景:生命隔阂消失,人们互为感知对象,因为亲密无间和成为一体是获取良好感知的前提。生命关系成为感知关系的一日,就是人类永获幸福愉悦之时。

我们势必要问: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前景,还是没有根据的天方夜谭?(接下)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3wqhXMBiuFnsJQVb2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