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养越懒?原因就是父母“太勤快”,家长要学会偷点“懒”

2019-11-10   奶果妈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同事琳姐昨天跟我讲起她舅妈的一个故事,给了我写这篇文章的灵感。

她舅妈大概快40岁才要的儿子,可以说生出来十分不容易,如今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在家里跟个"小霸王"似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早上起床就马上有人帮着穿衣服,都三年级了,吃饭还要爸妈喂。

但是有一天妈妈不舒服躺在床上,提醒孩子起床穿衣服,孩子就闹脾气不起来了:"你今天怎么没帮我穿衣服,我怎么起床啊?"表情满是有恃无恐,这才让妈妈彻底发现了问题。

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家庭情形实在司空见惯,父母"太勤快",反而孩子"越来越懒",家长真正应该做的,是学会"偷点懒"。

|"勤快父母"容易养出啃老的娃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总是提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是做过了头就会变成大包大揽,寸步不离,效果其实未必好。

许多案例和事实都告诉我们:勤快父母反而会养出啃老的娃,而独立自信的孩子背后却有一个"懒"妈妈。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都挺好》里,苏家老二苏明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啃老族,他没工作,但每次都打着借钱的名号往家里拿钱,但一次也没有还。他却认为自己在家陪老人是一种孝顺。

而妈妈也很乐意给孩子花钱,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马上拱手给孩子。

这不就是父母勤快,孩子懒惰的一个例子吗?

为什么孩子越养越懒,日本作家林成之在他所著的《影响大脑的7个坏习惯》中提到,人的大脑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专门进行自我奖励的,人只有在主动性的驱使下,才会使大脑的"自我报酬神经群"活动,反之,则会阻碍这一神经群,影响大脑的活动状态。

过于勤快的家长们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孩子的惰性,却仍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最好的爱,孩子应该会更孝顺自己,但结果却养出了一群啃老族。

就像在生活中,如果有人为我们包办打理好了一切事物,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心安理得地将其当做理所当然,而如果有一天那个人不这么做了,我们会疑惑、难过甚至生气。

教育孩子也是同理,不要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因为你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当孩子进入社会时,他们脱离了父母的庇护,只会因为不适应社会而被淘汰。

|父母越发勤快,孩子只会越养越糟

父母过度勤快对孩子的影响有害无利。

  • 容易导致孩子思想单一,失去创造力

家长的过度勤快还体现在"干涉孩子思考"的层面上。

比如孩子接到老师布置的作业:画一个你心中的城堡。过度勤快的家长看孩子苦思冥想,马上就在网上找好了城堡图,让孩子照着画,或者直接把孩子的画纸拿过来"唰唰"画完,然后还要自鸣得意地问孩子一句:"妈妈厉害吗?"

但其实孩子心里已经构思好了一个别样另类的城堡,但被这么一干涉,只能照着妈妈的意愿画。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思维惰性,看着作业很久却不动笔,等着父母帮忙写,一遇到问题也是马上求助他人,自己却想都不想,导致孩子思想是单一的。

  • 孩子失去自理能力

我看过周围的家庭,有一家的孩子直至初三了,仍不会自己系鞋带,每次出门前母亲都让孩子站好,然后蹲下来给孩子系好鞋带。

这个孩子初中住宿之后很多事情都不会做,面临要自己洗衣服、铺床、洗碗,孩子的心里越来越焦虑和自卑,加上中考临近,压力倍增,最后在中考前患了抑郁症,住院了。

所以,当我们准备动手帮孩子时,停下来,想一想是否有必要,不要让孩子失去基本的自理能力。

  • 孩子经受不起打击

当孩子把家长的勤快和照顾当做理所当然时,他们也会忘却感恩,自然而然地接受家长对他的好,并且觉得是应该的。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父母马上出来帮着解决,这会让孩子失去受挫能力,他们慢慢会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没有失败经验,一遇到困难就只会躲闪逃避,经受不住任何打击。

家长的过度勤快,长此以往,会变成孩子的"毒药",让孩子越变越糟。

|学会做一个"三懒"父母,放手让孩子独立

1)"懒"父母不包办

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这类的新闻:因为妈妈太"勤快",高中生居然连面都不会拌!

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就要狠下心不能帮!

  • "勤劳"父母这么做:

其实每个宝宝在一二岁的时候就有想自己吃饭的兴趣,但父母却会说:"你吃得到处都是,还是妈妈喂你吧。"

"你还小,不会吃。"

于是就一口饭一口饭地喂。

有时候孩子吃饭慢了,家长一着急就直接喂,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 "懒"父母这么做:

"宝宝会自己吃饭了,好棒啊。"

"妈妈帮你把碗拿低一点,你试着用勺子舀。"

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从不包办孩子生活做起。

2)"懒"父母不干涉

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在拼七巧板,最后一块怎么也拼不出来了,他转身向你求助。

  • "勤快"父母这么做:

马上将孩子的七巧板拿过来捣鼓,三下两下就拼好了拿给孩子,让孩子仔细看。

  • "懒"父母这么做:

先讲孩子的七巧板拿过来看一会,然后提示引导孩子拼好。

"你看这个形状像什么?"

"你观察一下它的顶部。"

"再试着转一转?你再自己思考一下。"

不动手帮孩子直接完成,就算是花时间,也让孩子自己动手,给孩子思考的过程和空间。

"勤劳"父母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别怕,有我在。

但有时候,这一句话也并不是太完美。渐渐地,孩子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想着反正有爸妈在,一切指等着爸妈替自己出主意,想办法。

而"懒"父母面对孩子的求助,并不会表示太多,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找寻答案。

3)"懒"父母不唠叨

增强孩子的自觉协调能力。

有时候看孩子作业不写,玩具玩了也不收拾,躺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而时间已经快到睡觉时间。

  • "勤劳"父母这么做:

一下子怒从中来:"你怎么还没写作业?知道已经快到睡觉时间吗?"

"怎么又在看电视?"

如果孩子不理睬,他们就开始收拾了,一边收拾还一边喋喋不休地唠叨,孩子只好不情愿地关了电视,这时父母也快收拾好了,孩子就悻悻地上床了。

  • "懒"父母这么做:

不会一直唠叨,反正孩子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听多了还会产生叛逆心理,他们会说:"你可以再看十分钟,十分钟之后把玩具收拾好,作业写完。"

给孩子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解决方案,让孩子意识到不能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一切要有规矩。

"懒"父母并不是要家长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懂得什么时候做多什么时候做少,大多时候要懂得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主思维和自理能力,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