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召国
时光还是这样的匆匆,如龙潭河那白色的浪花翻卷着,不舍昼夜。一度的百般芳菲已落尽,只剩得夏风吹开栀子,馥郁香满路。
一晃一学期又将过去。我们北楼一层办公室的老师,大家相伴工作一年,度过了春秋。随学生的来去,课程的重排,大家下学期难得在一起。人生不知是谁导演了这场戏,诸多的分分合合,让人伤感与激动。面对分离,有人提议我们周末的晚间聚聚,大家举手赞同。
于是星期五的下午,我们齐聚到了“一颗印山庄”,吃一顿农家风格的晚餐,谈谈工作,讲讲生活,借醇香消释凡尘中难言的无奈与彷徨。
我们从杜店溯龙潭河而上四五里,再向南看到一座孤立的小山,就是四孤山,“一颗印山庄”就在这四孤山上。站在四孤山上,看周围沙田平畴便是所在的乔畈村。乔畈应是龙潭河冲击这里大观山、四孤山、令台山等形成的小平原,它土地肥沃,阳光充裕,又有村东龙潭河水的浇灌,稻粱麦豆在此年年丰收。
四孤山是个并不大的山包,在这平畈上倒是格外的突兀显眼。昔日农人在这周边的田园耕作着,被土地束缚着,生活中充满了凄风苦雨。偶一抬头,见这山的独处,联系自己的命运,便冠之“四孤”之名。不见古人,不见来者,没有左邻,没有右舍,独自的命运独自愁。
新社会的建立,文明的兴起,经济的繁荣,人们走到今天的安康。四孤山,在乔畈人的眼里,不再孤单寂寞,是给他们带来福祉,显威的一颗印。审视事物的定夺,却由情生。如今的四孤山上顺应潮流,开设了这家乡风味的饭庄。每个饭庄都有它的特色美食招徕顾客,不一定是大鱼大肉。我们今天在这吃上了糯米圆子,黄釉窑碟盛着,经过蒸笼里水汽的熏蒸,软糯绵香,让我们体味到了家乡传统美食的风味。
自古以来,我们龙潭河两岸农户人家,耕田养家。他们每年分出一些田亩来,种上大黄糯。农历新年左右,辞旧迎新,用新糯米做上水粑粑条、汤圆、糯米圆子,招待亲朋好友。
水粑粑条是用糯米和籼米按六四搭配,磨粉、蒸渍、舂搋、搓捻,冷却而成,尺长条形放在冬水缸里,随吃随捞。“咸肉蛋皮粑粑条”“春菜苔粑粑条”两道美食,风味别具,是农家迎春待客至简质朴的肴馔。
汤圆多在中秋、元宵时食用,有素馅的红糖芝麻汤圆和荤馅的咸肉干丁粉馅汤圆。
这糯米圆子,每年腊月二十八那天,农家主妇们,淘几升大黄糯米,煮上一锅糯米饭,搋上姜末、冬蒜末、红椒末、炒盐,黄绿红白一锅相间,辛辣味扑鼻而来。外面一两声炮仗声传来,天气虽清冷,年的气息却是多么浓烈起来。搓糯米圆子,手要醮水,不然黏糯得团不起来,搓圆后,在簸箕里用山芋粉滚一下,下锅油炸,外表金黄,里面的水分又不易失。蒸汽熏时,挡住外表的水进入圆心,使其瘫软无嚼劲。晚上油炸糯米圆,寓示团团圆圆,讲究一点的人家,放一挂五百响的鞭炮庆贺团圆。因为此时,龙潭河两岸外出的儿女都赶回来。小街上,乡道上出现了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穿梭着一辆辆苏E、浙A牌照的汽车。我们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姐妹在这个晚上团圆了。吃过一阵糯米圆,剩下的,码放在坛罐里。待新正月,母亲们掏出来蒸一下,做中席饭十大花海碗中的一碗。
今晚,我们在山庄吃上正色土香的糯米圆子,好怀念年的味道,好怀念妈妈的味道,好怀念少年时高秸秆的大黄糯稻在四孤山周围起伏着的金色波浪。还记得父辈们经常从潜山挑回大黄糯稻种,神情虔诚;也记得母亲们搓捻粑粑条,团圆汤圆、糯米圆子时面部喜悦的微笑。但无情岁月增中减,团圆随时光的流逝只是不朽的回忆,在这五月风中,面对的却有更多的离别。
我与乔畈还是有份缘的。十年前,我所在的寒枫岭学校撤并,学生去了小集镇学校上学,教师却要分流到不同岗位。我从一个呆了20年的山坳学校,要到离家更远的乔畈学校工作一年。面对自己求援诸多力量建起的教学楼,面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师生,离别写在心头,心中不是个滋味。许多人更为我鸣不平,认为我干了20年的小学校长,此时应当得到照顾,大家的心是热的。我还是来到了乔畈学校,这所学校就建在这四孤山上。开学的第一天,我和老师们带学生砍山脚下通向排行地、杜家塝、朱家塝等村庄的小路茅草,方便学生入学。自此我便融入了乔畈,专心于这所乡村学校的教学。
乔畈学校的前身是观音庵小学,它是民国时期舒城第五高小。站在四孤山顶向南看,一座大山森林郁郁葱葱,藤萝缠绕,在阳光下泛着绿色萤光,它便是大观山,原观音庵坐落在大观山脚下。今庵已不存在,只是大观山高峨依旧。这借观音庵办的学校,民国期间,对舒城南乡现代教育的传播起到了星火作用。
它的创建人是我的外曾祖父程斗生,第五高小许多事情已散佚,唯《舒城教育志》有“程斗生”“观音庵高小”词条。母亲的娘家原为官宦人家,拥有杜家塝一带的农田,后家道败落,到斗生先人那只能耕读传家了。
外祖父在世时偶尔到我家小住,一日告诉我外曾祖父的零散的事情。有对后人嘱告的“心为良田百世耕有余”“诗书在胸,胜于家拥良田千亩”等警言训句,透过历史的光阴,我们看到斗生先人那传统的儒生形象。他的家住板山的王姓学生,在国民党军队任要职,曾骑高头大马,带着两个卫兵,拜访外曾祖父,给这个乡村学究带来何等荣耀。马拴在门前的枣树上,人恭恭敬地站在斗生先生身旁,师生情谊深厚,外公记忆真切。李中堂签约割让香港,有人问香港何日能还中华,可能面对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封建王朝,李大人吟“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句,李大人悲哀的情绪通过李白的诗句渲染出来。外曾祖父能把李中堂谈香港回归的有关细节讲给外公听,从中可看出他们家道的源远,实在不简单!李中堂、外曾祖父们怎么也没想到,香港回归前夕,英国人无理要求,邓公“另起炉灶”的话语掷地有声,差点让铁娘子跌倒在北京城,中国人已不再听《梅花落》的哀哀怨怨了。
我到乔畈学校来教书,也是循着先人的足迹走一步自己的路。乔畈学校刘校长他们都很亲切和善,每天花二十元,让我从杜店集市带点菜,中午我们就在学校就餐,很热闹的一大家人。遇到雨雪天气的晚上,我们自己烧两个锅仔,推杯换盏散装的米酒,再乘风雪归去。当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但大家情感真挚,很温暖。每次剩的菜汤,朱老师都不让倒掉,她把菜汤喝下去。虽然她人到中年,身体也不瘦,我多次提醒她不能再喝了,可是她舍不得,乡村教师生活是多么的节俭清苦啊!
在乔畈学校,我和我的学生杜晓霞搭档,包教一、四两个年级。她小学在我门下读了五年书,后来考入凤阳农技师院。那年她是个代课教师,“上阵还要父子兵”,我和她差不多是这样的关系。我们勤于教学,细心班级管理,经常给学生无偿加班加点,补缺补差,给乔畈人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晓霞很勤快,洗菜,洗碗几乎她包干了,尽管她冬天手冻有冻疮。一年的教学锻练,让她也掌握了不少教育教学方法,更坚定了她终身从教的信心。后来,她和郎溪的同学成了家,去了宣州,我们也中断了一段时间的联系。几年前,通过微信平台,我得知晓霞在郎溪县教师招考中,名列小学数学组第一名,被录用为国家教师,在一个镇上的小学教书。她初心不改,通过努力,终于实现了人生的愿望。去年暑假,我去宣州参观学习,她看到我及时上传的记叙文字,一再要我到她那看看,师生之谊延伸到异乡。我想,在乔畈学校我们师生合作,更增添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衷之情。
一日雪后初霁,我站在四孤山的南面,放目远观。龙眠山积雪莹莹,作龙态蜿蜒着;深冲、寨冲苍松黑沉,与白雪交际,苍苍莽莽;龙潭河水深蓝,在白色的乔畈原野上辗转东去。好一派壮美山河!人的心胸陡然开阔,立于天地之间万千生命不过是一个黑点,人生应似飞鸿踏雪泥。太阳照得南坡暖洋洋的,猛然间,看到初中几何学潘老师的墓碑,潘老师就是这乔畈上的人。于是他佝偻着身子,夹着三角板、圆规,拿着铝质的粉笔盒清瞿的形象便悬浮在眼前。他会针灸,铝盒是装灸针的旧盒,教书时便被用来装粉笔。他每天上课前,总把前一天的作业校正一下,分析思路,总结经验,让学生反刍咀嚼,很有特色,我好多年也用这种方法教学着我的学生,也算我从老师那学到的一二。他是我县首批的中学高级教师,名字被载入《舒城名人录》。他算个达观的人,对世事没有诸多的计较。教书,渔猎,针灸,挖中草药配方子,悠闲自在,也不急功近利。人生无常,在退休后两年,他便因病去世。站在墓坟前,“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又仿佛在耳边萦绕起来。
四孤山坡下有个叶老奶,她七十多岁的人,儿子们都出门创业去了。她老人家带着一个孙子在家念书。慈祥的面容,善良的心地,学校缺葱蒜韭菜什么的,都去她那儿拿。老人家正月里还叫上我们在她家吃上一顿,脚步蹒跚,忙来忙去的,像一盏微弱柔光的灯,照亮行走在这乡间小径上的你我。后来,我到杜店中学教书,她孙子要往这转学,找到了我,要我给她帮忙,我当然尽力了,老人家很高兴。孙子中学毕业了,一直就没见过那张沧桑和善的脸。今天特地上她家的门看她,八十多岁的她,不知哪儿劳作去了。只见门敞开着,她坐的漆黑小板凳在门口,横放着,静静等候主人的归来,让人怅然若失。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我默默地念叨着。
几年前,读徐贤柱、李卫生等老师的文章,才知道这乔畈的“乔”字来历。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都想成就一番事业。舒城的周瑜带着夫人小乔和兵勇,曾驻扎在这平畈上,夫妻恩爱自不必说。小乔在龙潭河边汲水洗面,照碧梳妆,周郎按剑在一旁微笑着,天姿国色当属英雄豪杰。两人在排行地帷帐中,举案齐眉,恩爱情长。平畈东北边有座山,像倒置的“升子”,龙潭河河水不断冲刷,撞击着山脚的岩石,惊心动魄。周瑜把兵勇带到河滩上,自己登上山顶平台,挥舞着令旗,训练兵勇,为东吴效命。公瑾挥臂,令旗上下翻卷。龙潭河旁沙滩之上,兵勇威武喝断声,叱咤如雷,声势浩荡;兵勇脚踏沙土,尘埃滚滚,迷漫天际。龙潭河两岸江山如画,让英勇的周郎壮怀激烈,胸怀天下;河岸平畈依山傍水的秀丽风光中,演绎过多少幕英雄佳人儿女情长的画卷。做个男人,就要像周郎那般有担当:辅佐孙氏父子,成就一番天下事业;保护着自己的女人,终究没有让曹操把她锁入铜雀台上。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给此地带来的风光,把这平畈叫作“乔畈”,东北河边倒置的“升子”形山叫做“令台山”。在大观山的东头,建了座“将军庙”,塑周郎羽扇纶巾石像,气势轩昂,香火缭绕,可惜毁于“扫四旧”,只剩青褐倒伏的石香炉承载着千百年来风风雨雨、幽幽暗暗的时光。而如今,两进房子的“将军庙”,也只是人们求签问卦、祈福许愿的去处。但站在此处河畔石崖上,能饱览秀美可餐的龙眠山风光,欣赏一潭碧清透澈的龙潭河水,聆听大观山上莺歌鸟语,自然是赏心悦目之事。
大观山下的杜家塝,是我们杜店杜家的发祥地。说起他们的先祖杜牧的诗文,世人无人不晓。他们近祖从毛岭分支而来,定居在大观山下,繁衍了庞大的家族,忠厚本分地耕耘着山地河田,最出色的人物当数杜来春。
杜来春幼年在观音庵五高读过几年书,成年时耕种家中几亩薄田糊口。1948年上春杜家店解放了,杜来春思维敏捷,便到乡里担任分管财粮的干事。听外祖父说,杜书记当年为了练好做群众工作的口才,晚间在朗月之下,站在冬天的大白菜地里演讲政策条规,使自己不怯场,同时发现自己哪些话绕舌,讲不透彻,就反复练习,直到“顺口”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他对农村情况了如指掌,也善于调查实情,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很快他就被选拔为舒城县委书记处书记。毛主席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视察舒茶人民公社,县委书记史元生向毛主席介绍了人民公社成立、生产及群众生活的情况,杜来春书记当时也在接待室和毛主席见面。一些回忆文章讲述当时情景:毛主席问舒茶人民发明的“揉捻机”"什么,杜书记答到是炒茶杀青用的揉捻机械,主席含笑点头。还有一种版本是这样的,主席指着杜书记用一口湖南腔问:“这位小同志是谁?”县委书记史元生回答:“这是我们县委书记处杜来春同志,他分管农村、农业工作。”“那好,我来问你。”主席喝了一口茶,“蓑衣,多少钱一件,斗笠多少钱一顶?”“回主席话,蓑衣一角肆分,斗笠九分。”杜书记沉着回答,主席微笑着。从这样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得知杜来春书记穿着草鞋,在田间地头走了多少遭,和他的农民兄弟来过多少场谈话,自己又是多么用心记下了农村、农业、农民诸多条信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修水库我们杜店有些农户移民到杭埠河下游地区。其中有一户人家移民到马家河口畈区,因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价值取向的落差,很长时间不能入乡随俗。于是,经常到杜书记那“诉苦”,要回杜家店老家。一日中午,杜书记穿着布鞋步走十里到马家河口,邀请公社、大队干部一道去这户人家吃个饭。刚好这户人家孙子出世没几天,杜书记拿出自己钱,给这小家伙送个红包,并要求在场的干部多关心这些移民户,群众更应理解他们,接纳他们,因为他们为大家,舍小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杜书记一直认为群众的事没有小事。
走群众路线,热爱乡村,和农民融洽相处在一起,在农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书记为推动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后来做过祁门县委书记、黄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祁红”“黄山毛峰”等品牌茶叶的走向世界,为黄山市的旅游大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刚直不阿,清廉从政,精于农业,给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一直以“龙舒耕夫”自喻,给舒城、祁门、黄山三地的人民留下亲切朴素的公仆形象。通过人民的口碑以及他去世后人们写的纪念文章讲述,我每从他家门前经过,总是对这个乔畈人肃然起敬。
初夏是生长的季节,乔畈原野上青苗行行,空中布谷声声,我努力搜寻着曾经的印象,像园中的葵花追恋着太阳的光芒。
人生并不漫长,所有的步履皆有缘份,鼓舞着我们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