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洛阳高铁票价368元,龙门石窟门票价90元。洛阳,一条龙门大道穿南北,南端就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位于伊河岸边的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最大的佛是卢舍那大佛,我很喜欢看这尊大佛,来洛阳两次,看了两次。大佛美而慈祥。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
许多资料说,卢舍那大佛是唐高宗为给武则天献礼而专门开凿的。当时身为昭仪、48岁的武则天,为卢舍那大佛的开凿捐钱两万贯。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佛像竣工之日,还亲率文武朝臣驾临龙门,主持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则天皇后的形象与仪表及容姿,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天48岁时容貌的再现,大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
说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真容有一定依据的:
一是以统治者的形象为原型来雕凿佛像,在历史上早有先例。《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曾“召有司为石像,如令帝身”;意思是把自己的身体做成石像。北魏高僧法果常常称颂太祖皇帝明睿好道,是“当今如来”,并告诉他人:“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即把皇帝当成佛祖一样来礼拜。
二是根据史书中对太平公主“方额广颐”的描述进行推测,认为武则天也是方额广颐,于是推断卢舍那大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写照”。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
三是卢舍那大佛面相丰满圆润,双眉细长宛如新月,一双秀目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微微向下凝视露出安详和谐的神态,嘴角微翘又似隐含着一丝喜悦......这一切的特征,都正好符合民间对于一位完美皇后的定义。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之中。有一天,武则天正在对镜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武则天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
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为何如此悲伤?“
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
高宗说:“这有何难? 孤命画工为你作幅精美的画像。”
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
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
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
唐高宗恍然大悟,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
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语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zhào】”,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说不惯“卢舍那”这个词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则天像”。直到今天,龙门街上的老百姓还是这个叫法。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