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自控奶源成业内共识,奶源管控初见成效

2019-10-10   EBH母婴时代


“三聚氰胺”事件让国内婴配粉市场受到严重打击,国内各大奶粉企业也因此受到重创,导致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

在此情况下,婴配粉企业加强自建自控奶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国内起步晚,但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自建自控奶源事业已经迎来新的趋势。

01

婴配粉企业更需优质奶源助力

都说得奶源者得天下,近几年上游奶源对于奶粉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好的产品品质更是离不开优质奶源,因此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奶源战中。

近日,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9年9月23日,与飞鹤乳业集团的成员公司中国飞鹤订立2020 年飞鹤主协议,集团自开始日期起至2022年12 月31 日止期间内,按该协议的条款及条件优先安排向飞鹤乳业集团供应原料奶。

原生态牧业表示,于截至2018年年底止3个年度各年,飞鹤乳业集团为本集团五大客户之一。董事会深信,向飞鹤乳业集团销售原料奶对本集团的业务尤其重要,预期向飞鹤乳业集团长期持续供应原料奶产品将进一步巩固本集团客户基础的稳定性,并确保本集团原料奶产品的未来需求。

此外今年6月份,贝因美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安达奶业、现代牧业拟与合作方康宏牧业开展战略合作,拟合资成立黑龙江康贝牧业有限公司。

在合作期限内,合资公司优先向贝因美乳业以合理市场价格供应原奶。双方将另行签订“牧场租赁协议”和“原奶供应协议”。此次合资将借助双方在牧场建设、牧场管理、乳制品加工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牧场管理效率、整合奶源市场、保障鲜奶供应、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对奶源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同往日。另外,除了在国内进行全产业链的建设,很多企业选择走出国门,在外部寻找奶源。

全产业链方面,是这几年企业一直在提倡的,但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自有奶源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自控奶源为主,数量并不多,更多的乳企采用的是第三方奶源,离普及真正的自建奶源尚有距离。

而另一方面,外出寻找奶源成为企业的“捷径”,包括圣元、伊利等在内的乳制品企业,纷纷到国外并购或建厂,抢占国外奶源。

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曾表示,国外奶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这让国内品牌处于成本价格和利润的双重压力中。国内企业近年很多走到国际市场并建厂,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奶源的信任,提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02

奶源监管政策在不断优化

企业对上游奶源的重视,离不开近年来国家政策上对奶源的管控。

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内奶业陷入了低迷时期。不仅企业意识到奶源的重要性,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奶源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乳企的有关门槛。

2013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并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再审核再清理工作。

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这也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乳粉新规。其中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生产原料要来自自建自控奶源。

另外,2014年公布的兼并重组方案中要求享有兼并重组资格的乳粉企业要求自有奶源,即自建或者自控奶源。

2017年由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首次明确奶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优化区域布局、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竞争力等主要任务。

业内人士认为,《规划》明确了我国奶业发展的方向,然而要想真正落地,还需要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另外国家相关政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的:其一,起初就以致力于上下游发展的企业可以坚持原有发展策略,有发展养殖环节的大型乳制品企业也可以参与以增强自身原材料数量和质量安全。

其二,大型乳制品企业或者其中小规模企业也可以选择与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以保障原材料的安全性。

在国家政策的监控下,奶源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中,农业部带领全国45家质检机构,连续9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

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乳蛋白和乳脂肪平均值分别达到3.22g/100g和3.81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降至25万CFU/mL,体细胞数平均值为59.2万个/mL。

从质检结果来看,目前国内的奶源质量正在逐步提升,国家政策上也在加强管控,自建自控奶源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并且有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进来,相信接下来国内奶粉企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上会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