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是娥:热爱艺术忠于人民,服用止痛药坚持演了两场,一病不起

2020-01-15     听戏APP

丁是娥,原名潘咏华,浙江吴兴县人。1923年生,九岁拜申曲艺人丁婉娥为师,1936年丁婉娥创办婉社儿童申曲班,丁是娥开始以“小小婉娥”艺名在该班演出。十八岁满师后,相继在“鸣英”、“施家班”、“文滨”等剧团与前辈著名演员同台演出,渐露头角。1947年参与组建上艺沪剧团,逐渐成为著名演员。建国后,1950年她与解洪元合组新上艺剧团,首先进行改制,成为民营公助的沪剧团体,此后她主演了许多反映新人新事的现代戏,表演和唱腔更臻完美。

她在5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 她扮演的主要角色有:《罗汉钱》中的小飞蛾、《金黛莱》中的金黛莱、《雷雨》中的繁漪、《寄生草》中的唐文锦、《鸡毛飞上天》中的林佩芬、《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阿必大》中的婶娘、《甲午海战》中的金堂妈和《被唾弃的人》中的林蕴华等。她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融化了兄弟艺术的长处,加以大胆革新,创造了婉转优美、绮丽多姿的“丁派”艺术。

她还和乐师一起,发展及创造了[反阴阳]、[快流水]、[反十字调]等沪剧新曲调,对沪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倾注全力培养沪剧新一代,主动为青年演员配戏,热情进行传帮带,孜孜不倦。

丁是娥曾连续两年获上海市戏曲竞赛一等演员奖。1952年,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1978年出任上海沪剧团团长。1979年和1982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2年9月任上海沪剧院院长,后任名誉院长。1988年因病逝世,享年65岁。


回眸丁是娥的舞台艺术

丁是娥在沪剧舞台上演活了各类性格迥异的角色。在她塑造的众多角色中,《阿必大》中的婶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她突破了陈旧的表演方式,在唱腔和表演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把不畏强暴、精明泼辣的婶娘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成为沪剧史上的经典。

沪剧演出中有不少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戏,改编自曹禺先生的著作《雷雨》可以说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剧目。

丁是娥塑造的繁漪恰如其分、层层递进地刻划了她对周朴园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与大少爷周萍的纠葛中,她着重展示繁漪的痴情和忍耐,正因为这样,她才能把繁漪最后看来不近人情的报复行为演绎得顺畅自然。由于丁是娥对戏中女主角繁漪的成功演绎,她赢得了“活繁漪”的美称,成为她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丁是娥创造的舞台形象中,最为成功、影响最大的当然要数《芦荡火种》里的阿庆嫂。在塑造这个既是茶馆老板娘又是党的地下联络员的艺术形象时,她抓住了人物的主心骨,表演阿庆嫂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注重分寸,恰到好处。阿庆嫂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丁是娥登上了她表演生涯的艺术高峰。

为中青年演员让台的高风亮节

丁是娥在文革以后复出,一段“从前有个小姑娘”的唱段传遍上海的街头巷尾。就在她的声誉如日中天,她的周围到处是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丁是娥十分清醒地提出为了让中青年演员更快接班,自己要渐渐淡出的想法。当时排反映中日友好的新戏《樱花》,剧中女主角是日本姑娘樱子,大家都以为非丁是娥莫属。因为她演过蝴蝶夫人,有经验,也适合。丁是娥自己也很想演这个角色,但是经过反复思考,她主动提出让青年演员陈瑜挑大梁。


为了使沪剧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她又把目光投向年纪更轻、刚从剧团学馆毕业的新的一代。茅善玉这一个班在学馆学习时,丁是娥亲自来讲课,要他们打好基本功,为了他们耗费了无数心血。他们毕业后,她挑选《野马》这个现代戏让小青年担任主演,自己却在戏里扮演一个不显眼的配角,她用自己在观众的巨大影响为青年演员作铺垫。她还联合上海戏曲学校,主持招收了87级沪剧演员班的48名学员。在丁是娥等老一辈艺术家扶植下,沪剧院的中青年演员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形成很有实力的人才梯队。为沪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丁是娥热爱艺术,热爱观众。特别对市郊乡亲怀有特殊的感情,坚持达十年之久的“沪剧回娘家”活动就是在她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她生平最后一次演出是在奉贤农村的舞台,那时她已病得连爬楼的力气也没有了。可是她服用止痛药,坚持演了两场。第二天就进了医院,从此一病不起,再也没有能回到她心爱的沪剧舞台。

*部分文字节选自褚伯承《丁是娥和她的丁派艺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ymBum8B8wMrh2LizI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