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是河南地方戏三大剧种之一,它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颇受戏迷朋友的喜欢。毛爱莲老师是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她擅演青衣、花旦,好像一朵洁白的莲花盛开在百花园的碧水池中,芳香四溢,在千百万观众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声誉。
毛爱莲姓毛吗?不,她姓杨。这件事说来话长:1930年3月1日,她出生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杨桂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四岁时母亲不幸病故,父亲给地主当长工。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苦渡生涯。当她七岁那年,来了一位姓黄的阔佬太太,不知怎地就相中了她,坐着黄包车把她买走了。由于这位太太的丈夫姓毛,因此杨爱莲以后也就姓毛了。
这位毛黄氏很爱看戏,所以在毛爱莲九岁时便被送到当时的漯河老街国民舞台,由杨小凤主持成立的“文凤班”去学戏,拜师邢金奎。邢擅长演闺门旦,毛爱莲学艺三年到12岁时,便能登台演戏了。她演的《青龙山》、《五凤山》等剧目,很受群众欢迎。后来到16岁那午,毛黄氏看姑娘有前途,于是便离开“文凤班”,领着她自立个“兴爱剧社”。这时期的毛爱莲已经在艺术上有些造诣,她主演的《抱琵琶》、《秦香莲》、《借粮》、《招风树》、《火焚绣楼》等节目,已在漯河、驻马店、临颍一带非常驰名。但在黑暗的旧社会,豺狼横行,艺人的生命和生活没有保障,毛爱莲整日提心吊胆地在刀尖上过日子。
解放后,毛爱莲老师在1949年秋天,带领“兴爱剧社”全体人员来到周口参加了革命,从此便开始了她新的艺术生涯。在当时“双百”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再加上她在艺术水平上得到不断提高,并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毛爱莲于1957年11月31日入党。在旧社会被人下眼瞧的“臭戏子”,从而也挺起腰杆,成了国家的主人。
1964年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卖萝筐》被拍摄成电影,她生动地刻画了孙大娘这个典型的山区老大娘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1965年她在《斗书场》中扮演大凤娘这一角色,参加了中南会演。会演结束后,“斗书场”一剧代表中南地区赴京汇报演出,受到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在一起合影,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和荣耀。
毛爱莲的唱腔细腻委婉、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准确,她的嗓腔音色具有独特的天赋。听了她的唱段好像夜静吹银铃响,声虽不高但清脆优雅、耐人寻味。因此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看毛爱莲,等于过个年。”可见人们是多么盼望着能够看到她的演出。
毛爱莲老师对戏曲事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她深入群众,送戏上门,给人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无论田间地头、饭堂兵营,叫演就演,叫唱就唱,多年来她给越调这朵艺术之花增添了不少色彩,作出了很大贡献。
狂风昏天地,乌云遮日月。在特殊年代,文艺之花被扯得七零八落时,毛爱莲老师也未能幸免,她曾被挂上“黑线人物”的牌子游街。在浩劫结束后,毛爱莲老师也和千百万执着的文艺工作者一样,重拾信心,再次登上舞台。她带头恢复了现代戏《卖萝筐》,并积极参加排练新的现代剧目,如:《赛刀之前》、《赶集》等。在整理传统剧目中,她主动和编导人员合作,研究改编了《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风树》等剧作。
毛爱莲老师的艺术成就可以说不亚于申凤梅大师,期望她的“婉约派”唱法,能被人们一直传承下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4-C9zXIBfGB4SiUwfoz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