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常见一些审案的桥段,例如秦腔经典《三滴血》,县官以滴血之法将亲父子断散,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也以滴血之法状告他们是亲兄妹……经过一番波折才平反冤案,全家团聚。这个故事情节曲折,人物鲜活,形象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商人家庭的矛盾和不幸,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迂腐。
《三滴血》是一堂审案,那“三堂会审”是怎么来的呢?
“三堂会审”是《玉堂春》的著名选段。剧中讲述的是书生王金龙和名妓苏三的一段情缘。那么什么是“三堂会审”,古代真有这项制度吗?
戏曲《玉堂春》中,南京官家子弟王金龙与名妓苏三发誓白头偕老。王公子钱财被盗,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后,赴庙赠金资助,使王金龙得以回到南京。后来,老鸨和山西富商沈延林以假信私下将苏三卖给沈延林为妾,沈延林之妻皮氏“大娘”与赵监生私通,用药毒死沈延林,反诬告苏三。洪洞县官受贿一千两,将苏三问成死罪,解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金龙,遂使冤案平反,王金龙、苏三得以团圆。
戏曲中的王金龙所任巡按一职,又称“巡按御史”,是古代官僚机构监察机关的一种设置。
“三堂会审”指的是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共同处理案件的一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皇帝之下设置三个最重要的官职,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官僚政治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严密的三院制,其监察制度还有一个特点是御史参与司法审判,重大案件皇帝“则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之”。这种制度延续到明清,人称“三堂会审”。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凡“三法司”参与审判的称“三司会审”,习惯的说法便是“三堂会审”。
可见“三堂会审”是从唐代开始的一项政治制度,它是统治机关内部监督的一种形式。类似于现在的检察机关,但又有不同。现代检察机关可以直接侦办官员违法的案件,但不参与案件的审理,而是作为公诉人一方存在。
戏曲分为喜剧和悲剧,喜剧当然皆大欢喜,但悲剧也并不是全悲,像《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这些经典的剧目,它们的结局也大都以惩恶扬善为主。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相信我们不会遭受古代老百姓的那些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