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进京,乾隆八十岁生日和京剧艺术的不解之缘

2020-02-14     听戏APP

京剧不是一个土生土长在北京的戏曲艺术,这是稍微懂点戏曲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它是“四大徽班”进京的结果,那“四大徽班”为何进京呢?这竟然与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徽班”,当然是徽人之戏班,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能演整本大戏,“曲子”——擅长昆曲演唱,“把子”——武戏最厉害,“孩子”——擅长扮演青少年,生气勃勃。


当时啊,全国有两个文化中心,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扬州,北京自金元开始,一直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戏曲中心。一个是扬州,江南的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之处,商业发达,当时又是盐商集中的所在。“商路即是戏路”,人流量极大,且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自然就成了各类戏曲艺人的汇聚地。

听说过乾隆下江南吧,京剧艺术与乾隆皇帝有着一定的关系,乾隆爱戏曲,虽说是康乾盛世,但乾隆其实不算是一个勤政的皇帝,真正勤奋的,是他的老子——雍正帝。

康熙征三藩、战沙俄、收台湾、扫噶尔丹,再加上晚年标榜仁政,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致使国库空虚,雍正继位后,励精图治,整肃吏治,雍正每天睡眠时间只有四小时,工作往往都是熬到深夜,在位13年留下了充盈的国库。


有了这些资本,乾隆皇帝从他40岁起,也就是1751年起,曾先后六次下江南巡视,扬州成为他主要活动场所。

扬州一带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纷纷向皇帝献媚争宠。他们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依山傍水建造起一座座美丽别致的湖滨园林,形成扬州北郊著名的二十四景。

扬州的富商素有蓄养戏班的风气。得知乾隆喜爱戏曲,便把组织戏曲演出作为迎驾活动的一个内容。乾隆还命苏州织造、两淮盐务等官员选拔艺术精湛的伶人进宫,以备承应。

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戏曲的发展。据史籍记载,在迎驾时节,扬州戏曲演出极其兴盛;即使平时城里城外的“堂戏”、“台戏”、“大班”等各种演出也频繁不断。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天,乾隆帝八旬寿辰,各地更是借机奉承,纷纷派出实力演出队伍到京城贺寿,阵容十分强大。


全国的戏曲艺人全集中到了北京,你方唱罢我登场,百花齐放热闹非凡啊,但这次庆典,终将只有一个胜利者——京剧。

徽班艺人高朗亭也是在这次庆典进的京,但他没有像大家一样坚持保持自己的本色,他喜欢学习和改进,他在吐字发音上不断地吸收了北京字音,在曲腔上兼收并蕃其它剧种的特色,使二黄腔的曲调更为优美,表现力更为丰富了,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清朝初年,北京还是昆曲、高腔、梆子腔三大声腔争胜的场所,但却被徽班抢了阵地,真是世事难料啊!

京剧的兴盛啊,一方面是因为京剧人博采众长,善于创新,一方面啊,得感谢乾隆皇帝这次盛大的生日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NrIS3ABgx9BqZZIoI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