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在变自卑的4个迹象,读不懂的爸妈,错过孩子性格塑造

2020-09-10     育儿小叶

原标题:孩子正在变自卑的4个迹象,读不懂的爸妈,错过孩子性格塑造

6、7岁是孩子接触外界比较多的阶段,来自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会逐渐在孩子身上起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对孩子自信心带来的影响。

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就是在外界对自己的反馈中逐渐建立的,而这些反馈常常是悄无声息的,孩子接收到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和爸爸妈妈说,但是他的心理在悄然发生变化。

哪些表现说明孩子正在逐渐变得自卑呢?

1.别人的评价对他影响特别大

孩子在自我认知形成过程中,非常看重别人的眼光,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孩子希望能够被所有人喜欢,希望变成大家喜欢的样子,很多人性格发生转变就是在这一时期。

比如外向的孩子被人说不够淑女,从而变得克制自己,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被人评价不如开朗的孩子讨人喜欢等等。

当我们发现孩子做事情开始把别人的眼光放在心上,并且开始去改变自己以前的说话做事习惯,遇到喜欢的东西不敢去争取,不敢表达自己的时候,说明孩子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者是他已经在别人那里听到对自己的一些不太好的评价了。

PS:引导孩子做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心理学上有一个

聚光灯效应

,一定要跟孩子讲一讲。

聚光灯效应就是我们都觉得别人的目光是聚焦在自己身上的,实际上别人根本没有把你放在心里去,也不会一直记着你身上发生的糗事,因为人人都受聚光灯效应的影响,人人都只会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2.盲目的顺从别人的审美

很多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观察别人的喜好,尤其是那个在他们团体中最有发言权的孩子,他说什么好,大家都认同什么好,他说什么不好,大家都表现出讨厌。

这是因为孩子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别人抛弃他,害怕自己的观点被针对,成为那个大家都讨厌的人,所以下意识的去合群,去盲从那个“领头人”。

PS:引导孩子勇敢的和别人不一样

个性发展其实是我们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缺少的,就是因为很多孩子没有能力在这个害怕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勇敢的表现自己。

我以前看过一个广告印象很深刻,可以用来引导孩子。

广告讲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儿,她很喜欢小提琴,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拉着玩儿。后来她碰到一个老爷爷,老爷爷很喜欢她拉的曲子,就和她成为了好朋友。

小女孩儿就问老爷爷:“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老爷爷反问她:“为什么你要和别人一样呢?”

原本因为天生原因而自卑的小女孩儿一下子被点亮,缺憾再也不是阻碍她的绊脚石,她在台上自信的拉小提琴,赢得了满堂彩。

3.过分追求完美

有的孩子会陷入一种完美主义倾向,一幅画没有画好,就不允许爸爸妈妈拿起来看,或者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做的好,就不再去做这项活动……

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有点过于严格,但是这样的严格背后不是孩子努力去做到更好,而是孩子去回避完成、回避开始、回避比较,养成这样的性格后,孩子的心理压力会很大,活的非常累。

而且过度的追求完美还会带来过度的拖延。

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时,一个挑战时,会下意识的拖延,永远完不成一个作品,因为他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

达芬奇是的天才,他几乎什么都会,他的手稿当中有太多惊为天人的研究成功了,但是他一辈子完成的画作非常有限,别人交给他的绘画任务,他几年都完不成,这一点让他非常痛苦,但追求完美的他就是很难劝自己尽快完成,不要那么追求完美。

PS:引导孩子理解遗憾

很多教师会说,讲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包括很多作家,很多演员,都会说,如果我的作品再打磨打磨,是可以达到更好的高度的。

但是要知道,生活是流动的,时间是线性的,每一秒都在流逝,我们永远都不能准备好,但是生活一直在继续,所以缺憾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缺憾也是一种美。

4.倾向于掩饰自己的缺点

自卑的孩子会努力去营造一个更好的形象,犯错的时候想方设法掩盖,掩盖不了的时候还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而且他会极力掩饰自己的弱点,害怕别人看到她的软肋。

我记得小学时候我的一个同桌,每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都用一种虚张声势的方式来回答,回答错误的时候,他都会补上一句:“我刚才就是这样想的,说错了”、“我刚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哦,是这样的,我刚才没有听清问题是什么”……

这样的孩子也挺累,作为老师和家长,面对这么“爱面子”的孩子,也很为难,要不要戳穿他呢?

PS:在为孩子留住颜面的前提下提醒他

再遇到孩子逞强的时候,在接受孩子解释的时候,充满信任的拍一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揉一揉他的脑袋,看破不说破,聪明的孩子会懂得这是什么意思。

或者是找另一个时间,把孩子失误的地方强调一下,让他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也能在提醒孩子“我其实明白你哪里错了,但是我愿意保护你的自尊。”

相信被这样温柔以待的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父母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不爱爱自己,就可以慢慢的放下心防。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说0-3岁是孩子的性格形成期,那么七岁左右是孩子懂事后,经历了和外部世界相融合的过程后性格改变的关键期。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每一种性格当中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重点是,只有在健康自由的空间中,孩子本身的性格才能发展的更为健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tTtd3QBURTf-Dn5Qx2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