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刚刚下班回家,便看见儿子坐在爬爬垫上玩积木。
儿子看见我回来了,朝我喊到:“妈妈,快过来和我玩。”
我见儿子这么高兴,就过去和他一起堆起了积木。
一会的功夫,我和儿子便堆起了一座小房子,儿子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时候,婆婆从厨房出来说:“什么事这么高兴?”
儿子飞快地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你看,我好厉害呀。”说着便指着我们的作品。
奶奶看了直夸儿子厉害,便让我们洗手吃饭。于是我便叫儿子:“熙熙,快洗手,我们去吃饭。”
儿子仍旧沉浸在刚才的欢乐当中,不愿被打扰。我们叫了好几声,他都没听见。
于是我便走过去拉儿子,他一把把我甩开,说:“我还要玩。”
我听了立马不开心了,便抬高声地朝他吼到:“你听不听话,如果再这样,妈妈生气了。”
说完黑着一张脸看着他。
儿子兴许是被我吓着了,乖乖地去洗手。
第二天,我在和闺蜜聊天时说到这件事,她的一句话却提醒了我,她说:
“表面上,这种方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这只是他对你的一种妥协,并没有起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在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时,常常会说“再这样,我就生气了”,然后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但是,当父母在说出这句话时,其实在试图用情绪控制着孩子。
研究调查显示:
如果父母常常对6岁以前的孩子说“我生气了”,孩子会渐渐养成消极的负面人格,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的心理。
如果父母总是想着用情绪控制孩子,不仅没有教育意义,还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控制,只会让孩子妥协
在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因为父母离异,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她的爱好是天文物理,最喜欢看《时间简史》,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父亲却阻止她选择物理兴趣小组,强迫她选择英语。
父女两因此闹得不愉快,爸爸便送她一只狗哄她开心。
渐渐地她和狗产生了感情,将它取名爱因斯坦。
可好景不长,爷爷外出买菜时不小心将爱因斯坦弄丢。
李玩发疯了一样四处找狗,还把爷爷的脚弄伤,奶奶也差点走丢。
全家人都在谴责李玩,说她不懂事。
父亲更是在情急之下动手打了李玩,就是想要她做个听话的孩子。
他说:“爸爸打你,都是为了你好,你要乖乖地听话,爸爸就不打你了。”
谁知道,当时的李玩心里有多么的难过。
后来,全家人为了阻止她继续闹下去,找了一只一模一样的狗,都无法弥补她心里头的伤痛。
渐渐地,她藏起自己的委屈,学会在大人面前隐忍,妥协。
爸爸带她参加聚会,她被迫吃了狗肉,但她依然在大人面前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全都是因为她被没有爱的家伤透了心,让她妥协。
都说教育孩子千万条,但是用情绪控制孩子却是最无用的一条。
孩子虽然听话了,但也改变了。
有时候,孩子任性一点也许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可是父母往往只会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孩子,要求孩子“你必须听话”。
“听话”成了父母教育孩子时狠心的理由。
然而,在这样情绪控制下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渐渐地学会了隐忍和妥协,很难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被父母威胁的孩子,活在恐惧当中
前不久,安徽一个十一岁的男孩,走到警察局,说要“自首”。
原来,这个男孩平时喜欢玩游戏,他用零用钱买了接近500张游戏卡。
后来,被妈妈发现,为了不让孩子沉迷于游戏,这个妈妈把警察叔叔搬了出来,说买卡片是违法的,让他去“自首”。
所以小男孩背着一书包游戏卡站在警察叔叔面前,说“我来自首”,说完男孩便哭了起来。
有点心疼小男孩,因为妈妈的一个“谎言”让孩子心里产生害怕,恐惧。
看得出小男孩用了多大的勇气才跑来派出所。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孩子犯错之后用威胁,恐吓的语气来阻止孩子不再犯错。
虽然当时有效,但却和教育背道而驰。
这样的方式,不仅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反而会造成孩子一定的心里阴影。
脑科学专家指出: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发射的敏感时期,大脑呈现一片空白,它将毫无保留地吸收外界的一切信息。
特别是父母说的话,孩子是最相信的。
如果父母总是用威胁,恐吓的话来教育孩子,会让孩子缺乏对错误的认知。
同时缺乏责任感,更会对未来产生恐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海姆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说:“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养成责任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真正错误的原因,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的控制,并不能让孩子真的听话
“再这样,我生气了”,这句话虽然是为了阻止孩子继续犯错。
但是这却是父母在试图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孩子,是一种带着威胁的教育。
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让孩子真正的听话。
其实,在教育孩子上,很多父母的方法是错误的。
当父母的教育中对孩子存在威胁时,对孩子只能起到两种效果:
1、暗示自己,不要让父母生气
一般情况下,当父母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再这样,妈妈生气了”这样的话时,会在孩子的心理刻上一个烙印“我不能让妈妈生气”。
长此以往,孩子做错事,听话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知道错误了,而是不能让妈妈生气。
乖孩子就是这样来的。
2、孩子对自我能力的否定
父母的威严,能让孩子暂时听话,但在孩子心里会有“恐惧”的心理。
常常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的父母会让孩子妥协,有想做的事也不敢做。
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妈妈会生气吗?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用错了方式,那就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影响。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
父亲带着两个女儿逛超市,小女儿推着车撞倒了大女儿。
爸爸要求她给姐姐说“对不起”,小女儿躺在地上耍赖,就是不肯道歉,坚持说:“我不是故意的。”
这位爸爸仍然很耐心地和女儿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你要说对不起。”
女儿还是不愿开口说。
这时候,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说:“打她一巴掌,狠狠地揪她的头发......”
然而父亲依然坚持,他蹲下来,教小女孩,如何说“对不起”三个字。
经过爸爸的耐心教育,孩子终于对姐姐说出了那句对不起。
如果父母都能像这位爸爸一样,在孩子犯错之后,多一点耐心教育孩子,那么长大之后,必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世界上的“熊孩子”固然很多,然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的人生轨道引领正确的方向。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如果能在孩子犯错之后能够带着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孩子犯错,及时告诉孩子错误的真正原因,让孩子明白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教育在于明理,为人父母的你,一定要用你的智慧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