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总是习惯用哭闹来表达情绪,饿了哭,渴了哭,摔倒哭,不给买玩具也哭。
当孩子放声大哭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纠结,到底要不要抱抱孩子,安抚一下呢?
不抱吧,看着心疼,舍不得;抱了吧,又怕孩子把哭作为“万能灵药”,遇事就哭,长大后过于依赖父母,没有独立意识。
抱还是不抱,真是令人左右为难。
而在以前的育儿教育中,有一种说法曾经占据了主流,他告诉爸爸妈妈们,这种时候绝不能惯着孩子,只有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样才能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父母省心的乖孩子。
哭了不抱,让孩子知道哭了没用;不哭才抱,对不哭进行奖励,强化条件反射,听起来很有道理,那么这是否真的有效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理论的提出者——约翰华生。
华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年仅16岁就上了大学。
在学校的时候,他只需要在考前随便突击复习一下,就能成为全班唯一通过希腊语考试的学生。
再后来,他不仅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又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了心理学教授,并很快担任心理系主任。
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提出了前文讲到的“哭声免疫法”。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可以被外部环境所塑造的。
他宣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对于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可谓是一剂强心针,一个有如此自信和成就的人,想要做到让孩子不哭不闹岂不是易如反掌?
于是家长们争相效仿,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冷眼旁观,等孩子不哭了再去安抚。
几番下来,孩子就再也不会哭闹了,反而遇到什么事情都显得十分镇定,看起来有种”小大人“的气质,许多家长还会借此向别人炫耀:“看,我家孩子多坚强!”
可是好景不长,信奉“哭声免疫法”的家长们很快就笑不出来了。
这其中就有著名演员马伊琍,她曾经也对自己的孩子使用过“哭声训练”,一开始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可后来却大呼: ”这于我于她,于整个家庭都是巨大的折磨!“并在微博上痛斥类似的训练方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对于0到4岁的宝宝们来说,他们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语言能力尚弱,哭是他们唯一能够表达诉求的方式,孩子不停哭闹,很有可能代表了孩子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
像马伊琍所提到的事件,就是一位家长为了训练孩子,刻意不理会,最终酿成惨剧。
这位妈妈为了让宝宝学会趴睡,把宝宝独自留在房间里,自己在监控中观察,哪怕孩子哭得再凶也不理会,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下午从一点开始哭,一直持续到三点,家长都没有进去查看情况,直到后来喂奶的时候,才发现宝宝已经因为流鼻血,窒息而死了。
三个月的宝宝被鼻血呛死,这是多么痛苦,如果宝宝知道妈妈是眼睁睁看着自己不断挣扎,眼睁睁看着自己死去,又该有多痛苦?!
对于年纪很小的孩子,千万不能因为所谓”训练“而置之不理!
除了身体方面,”哭声免疫法“对孩子的精神来说,也会造成十分巨大的伤害。
提出这个理论的约翰华生,就是最好的反面案例。
被华生以冰冷方式教育的孩子,一生都伴随着痛苦。
华生的大儿子雷纳和女儿和孙女都曾经多次尝试自杀,而雷纳最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华生的孙子一生流浪,一事无成;外孙女也酗酒成瘾,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被”哭声免疫法“训练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体会过被爱,被包容和接纳的感觉,本应是港湾的父母,却成为了最能刺伤他们的针。
哪怕他们摔倒了,只会安静地拍拍泥土,重新站起来,可这并不意味着坚强。
那是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人可以接纳自己的脆弱,我只能坚强,所以把伤痕都埋在了心底。
可是,藏起来了,不等于不存在呀。
那些积压在心底的压抑和悲伤,总有一天会崩溃的。
被漠视着长大的孩子们,轻则患有睡眠障碍,重则抑郁,精神分裂,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就像马伊琍说的:“孩子,你可以慢慢来。”
孩子本就脆弱,何必急着让他学会坚强。
一个健康的孩子,不是从不会说累,从不会说委屈,而是能够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再去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
父母要做的,不是否定,而是接纳孩子的脆弱,鼓励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想要孩子变得更坚强而自信,就要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