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就像上世纪的手表、自行车和电视机?内行:李嘉诚早就说过

2019-10-29     蓝白观楼市

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印记,从结婚的“三大件”可窥一斑。

上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开始流行,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飞人”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这三件里哪怕有一样,也会面上有光。

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飞入寻常百姓家,电气化的生活方式开始普及,冰箱是单门的,洗衣机是双缸的,电视机是黑白的,现在看起来异常笨重,当时却十足光鲜。

到了90年代,人们的阅历更加开阔,冬暖夏凉的空调,苦练五笔的电脑,还有缤纷多彩的DVD,成为三大件的新宠,哪怕当时的空调只能制冷,不管电脑运行的速度多么像“蜗牛”,那种新奇劲,是现在任何物品无法代替的。

时过境迁,这些老物件带给我们的只有回忆而已,它们的外观、配置、功能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电视机、电脑、BB机之类的电子产品,行业早就成了一片红海,没人稀罕了。

现在的“三大件”又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房子、车子、票子。

这几样东西,字字千钧。

车子倒是其次,毕竟有个10万块钱就能买到不错的代步车,但房子和票子,却是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以前说起谁手里有个几十万,感觉就是“非富即贵”了,现在随便找个县城的业主问一问,身家百万以上的比比皆是。

人们对“财富认知”的剧烈变化,正是最近几年内发生的。

经济学家梁中华此前指出,2008年之后,全国房价第一波上涨是从2009年2月到11年8月,持续时间为30个月,累计涨幅达到14%,在随后的9个月时间里回调2.3%。

第二波是从2012年5月到2014年4月,持续时间为23个月,累计涨幅有6.2%。但在之后的一年时间又回调了5.3%。

第三波是从2015年3月至今,持续时间超过了50个月,涨幅高达24%,上涨时间和涨幅都远超前两波。

从各城市能级的表现来看,2015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累计涨幅达到44%,二线33%,三四线城市整体也有33%。

对绝大部分城市来说,没个几十万做首付,连三大件的门槛都够不着,买的车子再好,手里的现金再多,都不如有一套房来的实在。

问题在于,现在的房子,跟上世纪的手表、自行车和电视机有没有可比性?

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房子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动产,手表、自行车和电视机只是流水线工业品。

不买房,就是国人观念中的“无家可归”,孩子入学时,即便租房者也有居住证,学校也要个税、社保、证明等一箩筐的繁琐手续,在这个城市没房子,出门跟同事朋友吃饭也觉得索然无味,多少有点自卑。

那些流行的电子产品,一阵风似得从生活中刮过,忍着不买也无所谓。

但是,笔者觉得,只要是商品,它们的定价规律、行业发展、估值体系,就一定存在类似的地方。

第一,供需决定价格。

决定商品定价变化的最关键因素,永远是供给和需求的变化。

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各地都在推进新城开发,增加商品房的供给。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2016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累计扩张了61%,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54%,而城区人口只增加了21%。

到处都是开发区、示范区、高新区、融合区,随便拉出来一个三线地市,CBD、五星级酒店、超高层地标必然是标配。

城区面积扩大了60%,人口流入只有21%,这个简单的加减法,相信小学生都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这份数据是2016年的,正是在那一年,商品房待售面积才出现了7亿平米以上的历史最高位,在此之前,不少中小城市历经2014-2015年初的持续下跌,几乎抹平了过去5年的涨幅。

也正是从2016年开始,棚改货币化的推动,以恒大、碧桂园为首的龙头房企向三四线小城扩张,才有了最近几年波澜壮阔的涨势。

历史是有记忆的,更何况,离现在只有三四年的光景,我们不应该忘记。

不过,棚改和开发商的催动,对楼市来说只是过眼云烟,再次攀升的库存、正在加速的老龄化、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下降,需求萎缩的大势却难逆转。

工业化的流水线,可以生产出不计其数的电子产品,300多个地市,几千个县城,也能产出密密麻麻的高楼,从供需层面来说,道理当然是相通的。

第二,从“蓝海”到“红海”,行业早晚会碰到瓶颈。

行业的扩张轨迹,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中泰宏观在10月下旬发了一个报告,根据统计,2019年至今我国破产房企达到了378家,其中广东数量最多,高达60家,占比15.87%,浙江、江苏所占比例也都将近10%。

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数据,房价最高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偏偏是房企破产数量最多的区域。

在6月份,长江证券研究所宏观债券研究员赵伟发文指出,我国居民杠杆向住房市场过度集中,有三个地方居民杠杆率近70%,其中浙江排名第一,高达76%,上海位居第二,杠杆率高达68%,广东成为第三,达到了64%。

很明显,江浙粤的杠杆率最高,房价也最高,房企破产也最多。

这说明了一点,高房价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从“正相关”向“反噬”来过渡,即便这些地方的人口流入在全国首屈一指,即便当地随便一个房主就是几百上千万的身家,增长的空间也已经很小了。

因此,经历了20年涨势的房地产行业,规模到达瓶颈是早晚的事,不能说因为房子这种商品很特殊,就能够逃脱行业规律,这是不现实的。

最近,安居房产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三季度楼市总结报告》,报告指出,商品房销售金额或将在2019年达到顶峰。

该研究院院长张波预计,在房地产去产能化背景下,商品房规模见顶,2019年商品房销量或呈现“一增一减”,全年的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但销售金额依然有望突破15万亿大关。

也就是说,2019年,就是楼市成交规模的巅峰,明年开始就要走下坡路了,这已经是业内的共识。

第三,房产估值与“持有成本”的关系。

决定买卖房产能不能赚钱的因素很简单,与任何商品一样,扣除成本,低买高卖,差价越多,赚得越多。

以前炒房太容易了,限购能够绕过去,没有限售时间限制,房贷利率还能打折,开发商还能办首付分期,实在不行自己借点钱凑一下,等个一年半载,随时出手,随时就能成交。

此时,房产的估值体系直线飞升,因为没有成本束缚。

现在呢?任何你能说出口的热点城市,必然会有社保和个税的门槛,补缴的还不算,苏州、青岛、长沙这样的城市,动不动就是限售5年以上,算上施工交房、办理房产证的时间,没个十年八年的别想卖掉。

漫长的时间里,物业费、水电暖气费、装修、维修,都是成本。

更重要的是,房子与电视机、电脑等物件有一个相似之处:折旧。

在百城房价统计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过去一年的房价涨幅不到6%,即使按照3%的租金回报率、5%的资金成本、4%的房屋折旧率来算,在这些城市拿着房子都是亏钱的。

还有未来可能落地的房产税,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流动性的下降,给房产既有估值体系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

在内行人眼里,这些观点,李嘉诚早就说过。

最近几年,李嘉诚最热衷的事就是抛售自己旗下的地产项目,而且年年都卖,到最近这次加起来已经超过1000亿港元,和王健林被动出售地产项目不同,李嘉诚是主动调转投资方向,有人说超人老了,眼光不准了,2013年就卖了那么多地产,要是持有到今年,还得涨50%以上。

早在2013年,李嘉诚接受采访时,就解释过为何这样做:我们是一家小心经营的公司,长实今天的负债比例是4%,和黄是21%,还有在加拿大的Husky,负债比例只有12%,以这么大规模的公司而言,属于低的比例。这是我做生意的原则,对于债务和贷款问题,非常小心处理,如履薄冰。我从1950年开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经六十多年,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也一路走过来。

他在最后总结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最后那分钱,要很小心。

同样的道理,其实也适用于现在的楼市,上世纪的“三大件”已经落伍,如今的房子,似乎也到了“最后一个铜板”的时间。

不可否认的是,商品房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一套自住房必不可少,但是,把房子当成商品来赚差价的手段,借“改善”之名,行“投机”之实的置业方式,迟早会陷入“泥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VcKO24BMH2_cNUg0b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