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买房子,会“致富”还是“返贫”?经济学家讲出刚需心声

2019-11-26     蓝白观楼市

今天翻到时代周报的一篇报道:北上广二手房量价齐跌,下调20万已是常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北京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已经环比连跌4个月,并且跌幅在不断扩大。

上海松江新城一套147平方米三居,刚挂上去就降了17万,还准备接着降。

广州上半年连跌5个月,还没稳住,9月、10月挂牌价又连续回落。

一线城市,向来是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连它们都有点“独木难支”的感觉,其他的新一线、二线、三四线又作何感觉?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中部强二线典型郑州,10月份成交量同比下滑近50%,楼盘去化率相比上半年,跌幅高达40%以上,远郊楼盘降幅普遍都在500-1000之间。

还有太原迎泽区某盘,部分房源售价下调了约2000元/㎡,胶州一知名房企项目,单价从1.3万降到了1.1万,天津一个大盘,129平方米的房源总价直接降至88万元一套,单价降到不足7000,老业主身家瞬间缩水三分之一。

太多了,还有合肥、济南、三亚甚至广州,地处偏远的楼盘,降价“杀伤力”刚刚释放。

看来,2019年并不是一个适合买房的年份。

退一步说,假如继续保持观望,未来3年内再买房,购房者会“致富”还是“返贫”?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第一,未来3年,房屋持有成本会不会上升?

买房赚钱的前提,是房屋买卖的差价,低买高卖的同时,还要减去买房付出交易税费、物业费、水电暖气费、折旧费、装修费等等。

扣除掉这些房屋持有的成本,如果差价足够大,才能保证3年内买房是赚钱的。

显然,未来的情况不太乐观。

比如,房产税的不确定性。

在2019上半年,逐步推进房产税的方向已经定下来了,落地只是时间问题,住建部已经启动了150城住房联网,明年可能会有第二次房屋普查,一步步的推进,就意味着多套房持有成本的上升难以避免。

有专家此前发布专题研报,对房产税的征收做出猜想。

存量房按市场评估值征税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因城施策是大概率事件,假设人均免征面积为40平米,以年均1%的税率计算,年缴房产税总额约9000亿,相当于2018全国卖地收入的15%。

假设未来3年房价年均涨幅为5%,房屋折旧率每年递增2%,税费和杂费总计为房价总值的3%,即便不考虑房产税,持有房产也很难“致富”。

第二,人口流动格局,对房产价值的影响。

过去几年,我们发现人口流动出现了新趋势。

从省份来看,广东、浙江、安徽人口净流入最多,而北京人口净流出排全国第一。从省内情况看,向省会和“双子星”等核心城市集中非常明显。

2018年,一线城市人口流入不足30万人,同比下降达72%,三线城市从2017年起,人口变动已转为净流出。

也就是说,未来的楼市,会跟随人口流动格局的变化,极有可能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三四线和一线呈现收缩状态,二线楼市会继续扩张。

未来3年,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因为沿海新一线和二线省会,会持续发布力度更大的“抢人”政策。

如果你所处的城市房价虚高,人口常年净流出,周边也没有热点城市可以连接成“都市圈”,高铁、地铁都没有,未来三年买房,“返贫”不是不可能。

总而言之,人口流动会重塑房地产市场的格局,房产持有成本的上升,会改变购房者的预期。

针对这个问题,央行货币专家也为购房者“指点迷津”。

长江证券经济学家伍戈日前发文指出:我国利率长期趋势有望下降。但考虑到国外负利率的前车之鉴,加之债务杠杆、房价等掣肘,在政策工具箱中利率的运用或将相对审慎。

什么意思呢?

要知道,前几天,央行刚刚调降了LPR报价,尤其是5年期LPR,更是首次下降5BP,作为房贷利率的重要参考,自然引起了市场的热议,未来会不会继续下降?买房成本会不会越来越便宜?购房的时机是不是到了?、

但是,伍戈说得很清楚,杠杆和房价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利率下降的空间很小,未来3年内买房,或许并不是最佳选择。

伍戈曾长期供职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还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成员,他的话当然具备参考意义。

经济学家的这一席话,其实也讲出了刚需的心声,买房盯着房贷利率走,实在太累,月供多个几百块,少了几十块,对于付出整个家庭积蓄的首套房刚需来说,意义其实并不大。

如果我们一直把买房“致富”或“返贫”当做买房目的,与炒房投机其实并没有多大分别,在利率下行空间并不大的前提下,2020-2023年买不买房,取决于自身的需求和财力,而不是未来升值的空间有多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Ao-qm4BMH2_cNUgpu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