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微信上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正在带孩子打针。每次带孩子出来打预防针,孩子总是感到非常紧张,要哭哭闹闹很久。但是预防针又不得不打,哄孩子哄了很久,感到心真累。最后忍不住对孩子大发脾气,叫孩子别哭了,再哭就叫医生多打几针。孩子顿时吓得停住了哭声,不过没过多久哭得声音却更大了。带孩子出来打针好崩溃呀!
我想起,以前我带孩子出来打针时也是这样。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就感到很紧张。在医院里四处跑,不让我带她打针。哄了很久才把孩子哄到身边来打针的。几乎每个孩子都很害怕打针,只要看到医生和针头就感到很紧张。身上的肌肉都是僵硬的,很难放松下来。
孩子会产生紧张情绪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
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感到很紧张。
孩子一打针就很紧张。
紧张感是身体机制中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健康反应,并不一定就是一种不好的情绪。比如:当人们在马路上开车的时候,对面一辆卡车快速向你驶过来,这时人们马上就会感觉到心跳加速,肌肉会变得紧张,这使人们会迅速做出反应,快速的打方向盘避开对方。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紧张感,所以能让人们躲避危险,反应迅速,使动作变得更加灵活。
成人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来让自己紧张的情绪逐渐变得平静下来。这是因为成人的额头后部的额叶前部皮层已经发育成熟了。大脑这个部位掌控着分析、判断、思考、退缩和自我控制能力。
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小,他的大脑并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孩子在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们并不懂得如何退缩,也不会自我调节,不知道如何分析一件事情。他们只能随着额叶前部皮层逐渐发育成熟,才能够学会。一般来说,孩子要等到25岁左右才能够发育完全。
所以当孩子在打针、受到批评或者在考试时,会有紧张感是很正常的。
孩子有紧张感是很正常的。
大多数孩子都是因为碰到了一件事情后,会偶尔产生紧张感,不用多久,他们就会从这种紧张感中摆脱出来。但是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有很多不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
1.会破坏大脑结构中重要的神经元。
如果一个孩子正玩得好好的,这时突然有一个孩子把他搭的房子推倒了,孩子会感到很气愤、伤心、焦虑,也会为房子突然倒塌而感到紧张,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孩子的紧张激素会快速分泌,紧张感会变得像毒药那样可怕。应激激素皮质醇会大量分泌,直抵孩子的大脑,摧毁大脑结构中重要的神经元。
在《儿童自然法则》一书中写到:控制记忆的海马脑回,如果经常遭遇到紧张,孩子会出现记忆障碍。这种紧张感会直接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额叶前部皮层是掌握逻辑分析、退缩缓解、自我控制、做出决定、感同身受能力的大脑结构,也是较早遭遇破坏的部位,这些能力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家长会发现,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就骂孩子,命令孩子多看书学习。孩子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反而很难背出课文和英语单词。而且即使当时背出来了,很快就忘了。
紧张感会破坏大脑中的神经元。
2.会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孩子长时间感到紧张,不但会破坏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当他们经历的紧张感越多,额叶前部皮层的发育就会越滞后。这样又会导致孩子更加难以控制情绪,所以会越来越紧张,无法自控。
有的妈妈在看到孩子情绪激烈时,就骂孩子无理取闹,让孩子一直哭,想让他学会冷静下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孩子的额叶皮层遭到了破坏,所以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情绪。
3.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缺乏情绪调节能力。
有的孩子在出现紧张感后,如果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安抚,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安静下来,不过,他此时的安静是因为对父母不再抱有希望。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所以他不得不独自面对这种紧张感。
但孩子不再向父母求助,不再哭泣,这是因为身体出于保护机制,压制了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种负面的情绪。所以,他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当孩子长期处于紧张感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多危害,因此,父母要重视起来,一起帮助孩子。
孩子长时间紧张会形成恶性循环。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摆脱紧张感,首先在语言和态度上就要注意。
1.父母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孩子,会带给孩子带来紧张感。他会感到害怕、担心,不知道如何是好。会处于一种提心吊胆的状态。
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用一些事情去恐吓他们。比如,有的父母会这样对孩子说:
“你再睡懒觉,不听话,我就叫大灰狼来。”
“你再吃糖,明天牙齿全会烂掉,医生会用大老虎钳来拔你的牙,痛死你。”
“你再哭,我和你爸爸都不要你了,我们准备再生一个弟弟妹妹。”
“你如果没考好,就只能去很差的学校了。以后就去扫马路吧!”
孩子在听到这些恐吓的语言后,会很自然地感到紧张起来。
恐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紧张感。
当孩子没做好时,父母不要恶意的去批评孩子,恐吓孩子。这些语言暴力,会激发孩子的紧张压力,破坏大脑语言区的神经元。谩骂、侮辱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如果父母不去恐吓孩子,孩子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紧张感了。
父母要尽量运用温和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与孩子讲话时,要把语速放慢下来,情绪也要是平静的。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孩子及他人恶言相向,更是因为那种大呼小叫、声嘶力竭的声音只会令人觉得难以容忍。
谁都不喜欢听那种高分贝的刺耳的声音,那种声音会让人感到难受、紧张。父母在语气上任何细微的变化孩子都是能感觉到的。 不同的讲话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情感与行动。
父母要温和的与孩子说话。
2.父母要陪在孩子身边,安抚孩子。
当孩子在感到紧张害怕的时候,不要把孩子一个人晾在旁边,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调节强烈的情绪和紧张压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
父母可以蹲下来,坐在孩子的身边,与孩子的视线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轻轻的拉拉孩子的手,用眼睛看着孩子,以此表示自己是关注他的。或者坐在孩子身边,安静的陪着他,直到他的感觉好起来。有时孩子不需要父母说太多的话,父母坐在他们的身边,看着他,他就会慢慢的放松下来。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问问他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想法,鼓励孩子学会表达紧张的心理。有些孩子虽然因为害羞而紧张,但他并不会表达自己的这种心理,一直自己“憋着”。最后,很可能就会把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全部爆发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说出自己的紧张情况。
父母要安抚孩子。
有科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如果孩子得到过这种教育,长大后在面临情绪危机的时候,更加懂得如何冷静应对。知道怎样更好地调节紧张压力,避免由此造成的恶性后果。
安抚孩子,还会让孩子的大脑里产生一种神奇的激素——催产素,这种激素也叫做“爱的激素”。它可以抑制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分泌,阻止紧张的恶性循环,并建立良性循环,促使人体分泌内啡呔、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三种神经传递素能够调节人的情绪稳定、心态平衡快乐、激情、激动和平静。也就是说,父母的爱是支持着孩子最基本最核心的大脑结构。
所以,我们父母及时安抚孩子,而不要把孩子晾在一边,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知道,即使他做的不好、考的不好,父母也照样爱他,不会抛弃他。
安抚孩子,孩子的大脑会产生“爱的激素”。
3.帮孩子找回内心的安全感。
在林文采博士写的《心理营养》一书中说到:孩子有五大心理营养。如果在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那么在今后的一生,他都会不断的寻觅,而且会引发各种状况。
其中,第三个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可见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父母在疏解孩子的恐惧情绪时,首先要为他排解内心的不安全感。
林文采博士写的《心理营养》。
父母怎样做才可以帮孩子找到安全感呢?
【1】抱抱孩子。
当孩子感到害怕、紧张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跑到妈妈的身边,要妈妈抱抱他。这时妈妈就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就好了。当妈妈把孩子抱起来时,孩子就能感受到安全感,他认为在妈妈的怀里是最安全的。而且孩子会知道,只要他需要妈妈,妈妈就会在孩子的身边。安全感吸收得越多,孩子与妈妈就越容易分离。而且在孩子碰到困难时,他们也不会太紧张,他们相信爸爸妈妈会帮助他一起战胜困难的。
孩子的不安全感往往来自于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一件事。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了解未知的事情,打消孩子内心的不安。
【2】重新对事情进行认知。
当妈妈带孩子去打针时,孩子会从别的孩子的表情中判断出来打针是非常痛的。如果自己有过打针的经验,也知道打针是很痛的,因此,孩子会对打针怀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可以对孩子做出解释,让孩子知道打针只是痛一下,就象蚊子咬了一口一样,会有一点点痛,但是并没有那么可怕。
让孩子重新认识打针,以此来降低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感。再对孩子说说打针的好处。生病了打针可以让自己早点好起来。如果打疫苗的话,可以避免自己生病,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这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妈妈可以抱抱孩子。
4.进行放松训练。
大一点的孩子,在考试前会感到很紧张。有的孩子在考前全身的肌肉都是僵硬的,总担心自己考不好。因此,父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孩子进行一种放松练习。
可以让孩子进行腹式呼吸放松练习。这种练习是让孩子躺在床上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进行的。父母可以放慢速度,以轻柔的声音对孩子说:“现在可以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想象着自己躺在沙滩上,让全身的肌肉慢慢放松下来。调整呼吸,慢慢地把气吐出来,再慢慢地吸气。吸气的时候,把气吸到最深的地方,让肚子胀起来;接着,再慢慢地将气呼出来。吐气的时候让你的肩膀自然地放松下来……”
腹式呼吸,速度越慢越好,可以重复吸气、呼气的步骤多次,连续做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孩子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当孩子习惯了腹式呼吸放松练习时,还可以放点优美的音乐来做背景音乐。每当孩子感到紧张时,父母都可以让孩子运用腹式呼吸法来放松自己的身体,这样能减少孩子的紧张感,让孩子更自如地面对情绪挑战。
可以让孩子进行放松训练。
在平常,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在《儿童自然法则》这本书中指出:经常接受大自然的孩子,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保持情绪的稳定。在大自然中,孩子的身心会更加愉悦,而且孩子之间的社交互动也比其他孩子更加和谐。
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后,不用太紧张。因为父母紧张的面部表情会影响孩子。当孩子看到父母很紧张的样子,他们会认为自己犯了很严重的、不可饶恕的错误,从而会变得更加紧张起来。而父母温和的语言,则会滋养孩子的大脑发育,让孩子减少紧张感,更加放松自己。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鼓励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