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幼儿园!“孩子出现入园焦虑怎么办?这几招,你要收好

2019-08-25   雨后山林静

“妈妈!我要妈妈!”

“我不想上幼儿园,我要回家!”

每到开学季,幼儿园里就会上演这样一幕。孩子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来上幼儿园,都哭得稀里哗啦的!这边孩子在哭,那边家长在抹眼泪,让人看得心都碎了!

再过不久,幼儿园就要开学了,孩子们将开始过集体生活了。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年轻的父母都免不了会焦虑:我的孩子哭哭闹闹怎么办?老师会不会哄我的孩子呀?我该怎么办?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上幼儿园在哭闹。

一、什么是分离焦虑

幼儿园分离焦虑是指孩子因为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者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一般来说,孩子一直都在父母身边,没有离开过父母,他们与父母有着强烈的依恋感。一旦没有看到父母,他们心理就会缺乏安全感,就是产生分离焦虑。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往往对分离十分敏感。这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当孩子离开父母的时间太长时,这种焦虑感便会让孩子寻找父母。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潘的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的看护人。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

分离焦虑是儿童十分常见的一种情绪。它并非坏事。与之相比,没有表现出分离性焦虑则是一件更糟糕的事情,那样说明他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的环境中,所以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什么依恋。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冷漠、孤僻。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没有什么依恋感,就需要多注意。

幼儿出现分离焦虑。

二、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会在几个月内逐步消失。孩子会慢慢适应这个过程。他们会知道父母要上班,自己也要上幼儿园,逐步接受分离带来的焦虑。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在一周内就会停止哭闹。适应能力差一点的孩子有时会达到2个月。当过了这段时间以后,孩子们会很开心的在幼儿园里玩。

三、如何减少孩子的焦虑情绪。

1、父母要提前给孩子做一些准备。

分离准备】

父母要提前告诉孩子,开学了,宝贝要上幼儿园了。我们以后几点钟要起床,妈妈会把你送到幼儿园去。到了下午,等妈妈下班后,妈妈就会去接你回家的。要把上幼儿园详细事情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很突然。

妈妈还可以与孩子进行短暂的分离练习。妈妈在出门前告诉孩子,要外出买点东西,1个小时后会回来。让孩子和奶奶玩一会。与孩子分离的时间可以逐步延长。

【物品准备】

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上幼儿园所需的物品。除了生活用品外,还可以让孩子带一个他喜欢的依恋物去幼儿园。比如:小娃娃、妈妈的小毛巾等等。

以前,有一个小女孩在上幼儿园时,妈妈给孩子带了一个娃娃来。这个孩子整天就抱着娃娃,老师并不会制止她。老师都知道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哭闹,他们很需要有一个依恋物,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焦虑感。孩子有了依恋物后哭声都小了很多。而且中午在睡觉时,也能很快入睡。

小女孩抱着依恋物娃娃。

2、父母自己不要太焦虑了。

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首先父母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因为,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焦虑,从而会更加焦虑。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父母:在父母送孩子来幼儿园以后,会一直把孩子抱在手上,不愿离开。有位爸爸对老师说:“老师,孩子哭得这么厉害,怎么办呀?”孩子一听爸爸这样说,更焦虑了,他心里会想,爸爸都很担心我,看样子上幼儿园这件事确实不太好玩。

有一次,老师在哄一个孩子,哄了好久,孩子才停下了哭声。但是,孩子一转头突然看到了窗外的爸爸,马上又大哭起来,边哭边往外跑。老师赶紧追出去,真担心孩子会摔着。

当孩子看到爸爸在偷偷地看他时,孩子能从爸爸的表情中觉察到爸爸的焦虑。他能感觉到爸爸是不放心他在幼儿园的。爸爸把这种焦虑感传递给了孩子。如果爸爸能轻松的对待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情的话,孩子就不会表现得过于焦虑了。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爸爸现在要去上班了,等下午爸爸下班后,我就会来接你的。”

“爸爸很爱你,老师也很爱你。”

然后,抱抱孩子,就可以离开了。不要一直抱着孩子不放。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贺涵的扮演者靳东,既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又是一位好老公、好爸爸。靳东儿子初上幼儿园哭着找妈妈,李佳咬牙忍住难受。靳东和老婆李佳曾发文分享送儿子第一次上幼儿园的故事。

靳东儿子第一次上幼儿园。

李佳透露,儿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哭个不停,还要找妈妈。自己看到之后心里特别难受,太想冲出去抱住孩子,但是理智告诉她这才刚刚开始,一定要忍住,不能前功尽弃!她没有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焦虑的情绪。

靳东和他儿子。

3、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感受孩子的感受。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避雷针效应。在雷雨天气里,一些几百米高的建筑由于避雷针的保护,能够安然无恙。避雷针效应提醒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绪,如果能够有效的引导,就能避免让孩子累积不良情绪。

情绪引导是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行为的一个重要工具。

当孩子在哭的时候,不要与孩子讲大道理,而是先去倾听孩子,哪怕是他们的哭声。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很重视我的感受的。

感受孩子的感受。

【1】感受孩子强烈的情绪体验。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孩子看到的世界与成人看到的世界不同。因为他们会更少有前额叶神经冲动。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成人却一点也不害怕。当一个孩子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时,他们会有恐惧感,而成人不会。因此,父母要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受他们焦虑的情绪。并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在成人的帮助下整理他们强烈的情绪。如果成人能感受孩子的不良情绪时,孩子在长大后,他也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别人的情绪。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他的同理心出来。

当孩子在看到成人是怎样做的时,他们以后也就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比如,当孩子说不想上幼儿园时,妈妈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不要对孩子说:每个人都要上幼儿园的,幼儿园里很好玩。这会让孩子感到很不被理解。

在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感受到你不想离开妈妈,是吗?”

“你现在不想上幼儿园。”

这样一句话,会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了他的感受。

父母要感受孩子强烈的情绪体验。

【2】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安慰。

当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时,如果孩子能学会自我安慰的话,他自己就可以减少很多焦虑感了。

在孩子出现分离焦虑而一直缠着妈妈大哭时,妈妈可以这样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安慰:

“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

“嗯!我看出来了,你不想上幼儿园。”

“这里不好玩,我要回家。”

“幼儿园没有家里好玩,你很想回家。”

“妈妈,我不要你走。”

“我知道,宝贝,你很爱妈妈。妈妈也很爱你!”

当孩子在表达出他的感受时,妈妈要用反射式倾听去倾听孩子。 反射式倾听就是从大人的视角去感知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感受并不意味着我们都要同意他们的观点,只是承认他们当下的真实的情绪体验。当孩子说不想上幼儿园时,父母并没有答应孩子不上幼儿园,而是认同了他的感受。

慢慢的,孩子会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自己的感受,当妈妈在聆听他时,他得到的回馈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说过:这种”感受到自己被‘感受’的感受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特别是在我们感到惊恐或烦扰的时候。这就是情绪引导的精髓。它给孩子提供了一种整理强烈情绪的方法。

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安慰。

【3】帮助孩子情绪平静下来。

要帮助孩子让他的情绪平静下来,就要改变孩子自己的态度,不再去跟他讲道理。尽量融入孩子当前的状态。

在孩子哭的时候,如果父母一直跟他讲道理说:幼儿园里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小朋友,老师很喜欢你这样的话,孩子是不愿听的。因为在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理解前,他是不愿去相信这些的。

要帮助孩子冷静下来,父母要做的就是关注他的情绪和感受。方法有:

  • 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
  • 拥抱孩子。
  • 摸摸孩子的头。
  • 抚摸孩子的后背。

肢体的接触能较快的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平稳。

妈妈拥抱着孩子。

4、帮助孩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孩子有分离焦虑,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的生活独立性还不强,他们必须依赖父母。在家里,很多事都是爸爸妈妈帮他们做。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自己不会做,又不敢说,因此,就会感到会焦虑。

如:有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有的孩子自己不会脱裤子上厕所。还有的孩子因为惧怕脱裤子而不上厕所,最后导致拉在身上。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里是非常多见的。

如果父母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多事他们自己就可以做了。有的孩子会自己吃饭,他们吃完后会大声告诉老师:“老师,我吃完了,是我自己吃的。”孩子在说话的时候,满脸的骄傲。这时,老师会鼓励他,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的孩子不会哭很久,他们能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田亮的女儿,她的真名叫做田雨橙,不少的人都特别的喜欢这个小女孩。她在5岁的时候会洗菜,会帮爸爸洗袜子,这足以说明从小她的家庭教育就特别的好,父母经常教育她,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习惯,孩子非常有自信心,独立能力特别强。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会很好。

孩子们在吃饭。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得太多,就会剥夺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他们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孩子上幼儿园出现分离焦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此,父母不用太紧张。面对孩子的哭闹,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耐心倾听他们的话,用你的爱去减少孩子焦虑的情绪。但是不能为了过度保护孩子,而不让孩子去上幼儿园。

德雷克斯还在他的著作《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

孩子们在快乐的上幼儿园。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和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于正面管教和家庭教育,非常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