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为他人着想。想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父母试试这样做

2020-03-30   雨后山林静

前段时间有位宝妈告诉我,她5岁的儿子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有一次,中午吃完饭后,儿子开始看动画片了。但是二宝在睡觉,于是她就对大宝说:“宝贝,弟弟在睡觉,你把动画片关小一点声音好吗!”孩子嗯了两下。但是,她听到动画片的声音还是有点大,于是,又叫大宝关小一点声音。大宝说:“妈妈,我已经把声音关小了。”

大宝认为他已经关小了声音的,是不会影响到弟弟的。可是妈妈认为,虽然大宝关小了声音,但是对小宝来说声音还是很大的,会影响弟弟睡觉。大宝受到批评后感到很委屈,当时眼睛就红了。

年龄小的孩子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是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他并不认为这个声音会影响到弟弟,他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有些家庭中,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事事会顺着孩子,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也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


孩子受到批评后感到很伤心。


一、前运算阶段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发现,这些孩子大多以自我中心。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孩子不具备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性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2岁以后,儿童的思维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是,因为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所以,仍然是直觉性的,而非逻辑性的。

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其中主动一点的孩子会提出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他认为我很喜欢玩这个游戏,你们也一定很喜欢。而不会去问问大家是否都愿意玩,大家还喜欢玩什么游戏。我们会看到大多数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另外,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些情景:

  • 有的孩子在别人不高兴的时候,会把自己喜欢的,而不是把对方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
  • 有的孩子把玩具倒了一地玩得很开心,以为妈妈也很开心,而不知道妈妈搞卫生很辛苦;
  • 有的孩子和小朋友吵了架后会骂人,却不知道对方听了会很难过。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7岁前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知道别人的所思所想,所以不认为别人会有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观点采择的能力。


7岁前的儿童会以自我为中心。


二、儿童观点采择能力。

1.什么是儿童观点采择能力。

儿童观点采择属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观点,属于亲社会行为,塞尔曼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了研究。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的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拥有了观点采择能力,他就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当孩子们在一起玩一个竞争性的游戏时,一个孩子得了第一名,他会很高兴,但是他也会考虑到其他没有得第一名的小朋友的感受。他会很关切的对别人说:“以后还有机会的。也许你下次就会得第一名的。”当别的小朋友表现出难过时,他还会拉拉他的手,安慰他。


儿童有观点采择能力后,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2.观点采择能力的五个水平。

塞尔曼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把3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水平:

  • 水平0(3—6岁)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和他们认为是真实的或正确的事情。

  • 水平1(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儿童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 水平2(8—10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儿童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仅知道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能意识到别人的观点。

  • 水平3(10岁—12岁)相互的观点采择反应;

儿童能从第三者共同的朋友的角度,来看待两个人的相互作用。

  • 水平4(12—15岁)社会的或习俗的观点采择。

儿童认识到存在着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的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系统的共同观点。”

从上面这五个水平中可以看到,3—6岁的儿童处于水平0,他们的采择能力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但是经过训练后,孩子慢慢会发展出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的五个水平。


三、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的意义。

1.有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时,他就很难与他人发展出良好的关系。而一个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孩子才能与别人更好的相处,他会事事考虑到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儿童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如果有观点采择能力,就能理解同伴的行为和意图,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反应。儿童之间就会减少很多冲突。能够理解人际关系,理解人际关系,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地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推理。这是幼儿顺利实现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

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孩子,还能发展出亲社会的能力。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做出的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积极行为,儿童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助人、合作、安慰和保护等。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在一起开展建构游戏时,大家是在一起玩的,这时孩子会在一起合作。大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时,有一位孩子在搭房子的围墙,需要一块蓝色的积木。这时另一个孩子手上正好有一块蓝色的积木,他就把这块积木递给了那个需要的孩子。因为,他知道大家一起来搭建房子需要合作,自己就要分享手上的东西。

6岁的孩子会慢慢发展出观点采择能力。这可以使他们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对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同伴关系离不开观点采择能力。


孩子们在一起玩建构游戏。


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儿童随着自身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地掌握社会规范,可以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逐渐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实现社会化的前提,是儿童社会化中心理条件的“提供者”。

儿童为了“认知”他人,必须能够理解他人对事件的理解和动机,通过体会他人的内部 因素来理解他人的外部行为。

在幼儿园里,有一位小女孩看到一个男孩子在哭,于是,这位女孩去安慰他:“你是不是想妈妈了?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我把这个小汽车给你玩一会吧?”但是,男孩依然在哭,一把把小汽车推开了。小女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不说话了。这时老师走过去对她说:“也许他不喜欢这个玩具,你问问他想玩什么吧?”后来,小女孩就去问了问他。男孩边哭边说:“我现在不想玩。”

这位女孩把自己喜欢的小汽车给男孩,她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情的。她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他也喜欢。后来,小女孩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不高兴的孩子都一定想要玩玩具的。他们可能有别的不开心的事情,也有不想玩的时候。孩子会从对方的表情和行为中理解对方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为孩子以后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观点采择能力是孩子社会化的基础。


3.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

儿童观点采择能力与道德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的道德品质不断形成和发展。在儿童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要经由观点采择来逐渐理解 他人的观点、情感、体验等,根据对他人的理解采取相应的道德行为。

孩子之间在一起玩有时会发生矛盾,双方会吵架并打起来。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小班的孩子因为排队的事情吵了起来,一个男孩子马上就把另一个孩子推倒在地上。于是,我赶紧跑上前把孩子扶起来。男孩说:“他挤到我了,我就是轻轻一推,他就摔倒在地上了。”在他看来,他只是轻轻一推,但是如果真的是很轻的话,孩子怎么会摔倒在地上呢?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而不知道他的力量对别人来说是很大的。

当一个孩子有了观点采择能力以后,他就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不会有伤害?会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道德标准。会慢慢“反观自身”,也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1.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陶行知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孩子在上幼儿园后,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才会发现问题。他会知道自己的理解与他人的理解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是否能够愉快的合作。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来感受到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在运用观点采择能力的同时逐渐提高。孩子在与别人的冲突中会进行思考,并且逐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自我为中心中摆脱出来。


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孩子们在一起玩,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有一次,一些小朋友们在玩小超市的区角游戏。我注意到有的孩子想做收银员,而另外一个孩子说:

“我们已经不需要收银员了,你去别的地方玩吧!”

“可以有两个收银员的。你到这边,我到那边。”

“我们不要两个收银员。”

后来,那个孩子很失望的走了。

老师看到后,就对“收银员”说:“我看到他很想当收银员,你看到了他的表情吗?”

这时,孩子认真的观察了那位孩子,然后点点头。

我又继续问:

“你猜猜看,他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

“如果你是他,你需要的是什么呢”

“如果你是他,你的做法是什么呢”

“你是以对方期望的方式对待他吗?”

孩子在活动中,会产生一些问题。他们也会在这些问题中,去重新考虑对方的感受,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出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孩子在活动中会培养观点采择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家里买了好吃的,成人都会让孩子先吃。为了不让他们产生内疚感,还故意说自己不爱吃。

很多人都听过《妈妈吃鱼头》的故事。讲的是每次家里烧好了鱼,妈妈都会把鱼身上的肉夹给孩子吃,对孩子慌称自己不爱吃鱼身上的肉,只爱吃鱼头。后来,孩子真的以为妈妈爱吃鱼头,每次都特意把鱼头留给妈妈,自己吃鱼身上的肉。直到有一天妈妈老了,才说出了真相。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不要总是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想要让孩子去自我中心,培养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父母就要向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喜好和需求。只有告诉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孩子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都是围着他转的,父母也有父母的喜好和需求。当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有冲突的时候,他才能学会考虑父母的需求。

在吃饭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我也喜欢吃鱼身上的肉,但是因为我们都很爱你,你要长身体,所以爸爸妈妈就把鱼身上的肉留给你吃。”这时,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真实的想法,以后就会给爸爸妈妈留一点。慢慢就能发展出观点采择能力。

我的孩子很喜欢吃基围虾、花甲等等。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妈妈也很喜欢吃这些菜。孩子知道后,每次在做了这些菜后,她会主动把基围虾夹到我的碗里来,我也会向孩子致谢!

当父母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什么,孩子就知道家人的需求了。以后可以让孩子来选择爸爸妈妈喜欢的食品,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在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3. 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真实的心情和感受,他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因此,父母在看到孩子的行为时,不要责怪孩子,而是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到处乱扔时,父母不要对孩子说:

“请你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一下!”

“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

“你为什么就不为我考虑一下?”

孩子年龄小,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确实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父母要把“你信息”的句子改为“我信息”,表达我的感受:

“你做了这件事,妈妈感到……”

“这件事发生之后,妈妈的心情是……”

“妈妈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

“如果你……我会感到……因为我觉得…...”

告诉孩子,妈妈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妈妈很爱你,所以很在乎你对妈妈发脾气。父母通过这种句式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就能慢慢理解爸爸妈妈的心情了,会考虑到他们的感受,逐步培养出观点采择能力。


父母要告诉孩子真实的感受。


4.通过做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游戏是培养孩子社会采择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时成人不要急于干预,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当孩子向成人求助时,成人可以给予孩子帮助。

在家里成人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玩做医生的游戏。父母可以先扮演“医生”,让孩子扮演“病人”。当“病人”来找“医生”看病时,“医生”要很关心给病人看病:

“你哪里不舒服了?”

“我来帮你检查一下吧!”

“你咳嗽了,是不是很难过呢?我给你开一点药,每天吃三次,一个星期就会好的。”

当父母在扮演“医生”这个角色时,孩子也会模仿“医生”这个角色,给“病人”看病、询问“病人”、给病人做检查、开药等等。他们在扮演“医生”时,会询问病人的感受。有时还会给“病人”打针时,并安慰“病人”说:“马上就好了,就是痛一下。”能够体谅他人的痛苦。

这个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出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在家里可以与孩子玩各种角色游戏,并且对角色进行互换,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发展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


幼儿在给病人看病。


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看一些绘本,然后问问孩子:

“故事里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图片里的小朋友想一个人玩所有的积木,你想跟他说些什么话来劝劝他呢?”

“如果是你,你打算怎样做?”

另外,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看电视,但是不开声音。然后问问孩子:“这些里的这些人物的感受是什么呢?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觉得?”这些方法都能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


孩子不能为他人着想。想培养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父母试试这样做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看绘本。


孩子的观点采择能力会影响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只有亲社会行为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理解。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意义都是重大的。哈佛大学有一项哈佛75年关于美好生活的研究,告诉我们决定人生幸福的是什么?答案是人的幸福不是取决于有多少财富,而是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观点采择能力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幸福!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国际鼓励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