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很多人推崇,认为他是二个半圣人中的一个。二个半圣人指孔子,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他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出身书香之家的王阳明到5岁才能开口说话,15岁开始走访祖国大好河山,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他爱好兵书和射箭,明弘治十二年中进士,虽然没有像他父亲一样高中状元,但也属于很厉害的一种。
大太监刘瑾掌权的时候,因为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案,王阳明初出茅庐居然想硬扛刘瑾,最终被下狱,幸好父亲王华搭救,才捡回一条性命。苦头是吃够了,他本来身体不好,身有肺病,一个南方的公子哥在大冬天被关到北京的牢中,那种感觉真的是生不如死。
王阳明想过自杀,但最终熬过去了,他被发配到贵州龙场。
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明史.列传·卷八十三》
当时的贵州龙场是个什么样子呢?
王阳明写过一首《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诗,记载当时的情况。
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
住的草庵没有一人高,这样的房子采光自然有问题,风能进,雨能进,周围全是杂草。更关键的是当地人的话听不懂。在这么艰难的生活环境中,王阳明还是保持乐观,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这就是一份心境和修为。
这是继北京受难之后的又一次打击,这一次打击王阳明也熬过来了,而且对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
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明史·列传·卷八十五》
经历这么多磨难的王阳明开始蜕变,最终悟道,史称“龙场悟道”。
随着大太监刘瑾倒台,王阳明被重新启用,平匪患,破宁王朱宸濠之造反等等,最终封爵新建伯。在他死后五十四年,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这也确立王阳明的“心学”的官方地位。
王阳明临死之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而逝——《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时年五十七岁。
大家熟知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先生的观点。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知常容看到网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感而发,所以写下。
网上有则新闻说有一个宣称自己是以中华文化为源泉,以心灵建设为宗旨的培训机构以捧读王阳明心学为主要内容,强制要求学员分享心得,全程没收手机的方式让学员参加学习,已经有数万名学员参加过。据称有学员在学习后公开下跪忏悔,称自己“连畜生都不如”,引发网友热议。
第一个问题来了,致良知是可以通过这种封闭式培训获得的吗?
我为什么把王阳明一生经历的苦难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那就是告诉你,致良知不是通过培训获得,而是通过实践获得。王阳明是经历几次生死苦难最终悟得“致良知”。
如果你想付点钱,然后用点时间就能获得“致良知”,那就太小瞧王阳明了,如果真的是那样或许“心学”早就消失了。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浮躁的行为,与“致良知”就是背道而驰。
什么是“致良知”?
关键要搞清楚"知"。
知是心之本体,这是王阳明给出的定义。
为什么知是心的本体。
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
这段话就不解释了,展开讲会让文章过长,没有多少朋友愿意看长文章。
心和知的关系如下: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有些朋友看完了之后就感觉晕了,但至少弄清楚“致良知”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致良知”。因为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有精确的定义。
那什么是良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每一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如果你真的“致良知”功夫到家,怎么会让学习之人生出“连畜生都不如”的念头呢?
王阳明说我们每一个人胸中都住着圣人,只是因为我们的私欲将这个遮盖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让私欲减少,让胸中的圣人显现。人如镜子,私欲少一分,镜子亮一分。当心如明镜,则已经是圣人之镜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致良知”,或者开始“致良知”,那自然就会生出下面的感觉。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看到百姓受苦,就好比自己身上受苦一样,因为天地万物本为一体。如果真的都这样想,前几天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恶性伤害至死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当自己孩子读书不好也不会第一个反应就认为教师不负责,当教师管教批评孩子,也不会第一个反应就认为对孩子实施伤害了。
如果教师认真负责,医生认真负责,家长学会体谅,患者选择信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就不会如此紧张,更不会发展到犯罪这种过激地步。
因为你“致良知”之后,你眼中看到的是别人的苦,而不是自己的得失。你的情绪怎么会如此波动,当然更不可能偏激了。
但为什么又常会出现种种令人不可思议之事呢?王阳明早已一针见血指出。
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
怎么才能够达到“致良知”。
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搞定的,也不是通过所谓的“忏悔”就能搞定。你需要找到你的良知起点,然后以此为根,不断浇灌方可长成大树。
详细就不展开,因为展开需要写好几篇文章,这些文章我都已经写过,具体自己去查找,或者找相关的书籍看。
有一点需要强调,“致良知”不是知识,这是一种实践,是一生的实践,以为看本书,或看我写的几篇文章就能搞清,那显然也太小瞧“致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