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员工感慨:从初到深圳到十八罗汉进京,7439天,我的华为20年

2019-10-29     互联网坊间八卦

前言:

职场就像围城,我们每一个职场人总是以“墙外”的视角羡慕着“墙内”的世界,而也许你的生活也出现在别人的梦中。希望“互联网坊间八卦”能成为一个分享和了解不同生活的平台。

今天,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位已离职华为员工的“惯例”心声。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华为基层员工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希望这些“干货”能让你认识到不一样的华为。

7439,当时间来到2019年11月15日,我的华为生涯将定格在这个数字。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能在这家伟大的公司待这么久。一步一步走来,终于要离开了。

按照国际惯例,这个时候总要写些什么。奈何工科直男,文笔堪忧,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和大家分享我在华为这二十年来种种好玩的趣事、轶事吧。

初到深圳

首先感谢公司,可以报销前往深圳报到的机票,穷孩子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当时买机票送的一个牛津布手包,到现在我还在用,不得不说那时的东西质量真好!

从机场到科技园,我一直在感叹:深圳的绿化太好了!路两边这么多花草,太美了!特别是深南大道,这哪儿是马路啊,简直就是一大公园!就是阳光太白了,晒在皮肤上会痛!

在科技园1号楼办好入职手续,几个同期入职的同事一起坐中巴去后海新村的临时宿舍。我记得中巴是有空调的,票价是1.5元,当时觉得果然是特区,好贵!临时宿舍在后海新村一栋筒子楼的二楼,楼梯口有一大铁门,有一位老伯看门。一间房住两人,和我同住的是一位早几个月入职的市场人员,当时好像正准备下代表处,第二天就离开了,后续这么多年也没有再碰到。

入职培训

新员工入职大队培训是华为一大特色,我们当年是在风景秀丽的石岩湖进行的。黄T恤,蓝短裤,跑操,学习,考试,看革命电影,辩论赛,歌咏晚会,一切与大学都很像。教官很帅,听说是天安门国旗班退下来的,当时就觉得公司好牛!

大队培训之后,我们来到车公庙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等待分配部门。技术培训的内容是华为的当家产品——C&C08机。一号信令,七号信令,信令板,用户板,BAM,HW线……对于非通讯专业毕业生而言,一切都是新的。当上机操作打通第一个电话时,心情那是相当激动,满满的成就感!

当时给我们培训硬件安装的教员,是一位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的小伙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演示HW线绑扎工艺,动作熟练灵巧,布线流畅整齐,所有的扎带间隔、朝向都是一样的,让我第一次领略到工程师的严谨之美,对我之后工作影响很大。后来在一张老照片中看到这位教员,原来是开发交换机的元老,膜拜!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车公庙的午休。时间一到,培训教室的灯都关掉,所有人身穿白衣(防静电服),一排排地躺在桌子上午休。这场景,每每想起都一阵酸爽!

十八罗汉进京

入职培训结束,我们总共有18人分配到新成立不久的数通工程部。部门主管和两位老员工特意来深圳接我们,一起飞北京,“史称”十八罗汉进京。后来我们聊天说起,数通工程部从主管到骨干到新人,绝大部分都在同一个航班上,万一……后果不堪设想!

刚到北京时,住在航天桥一个部队招待所。第一天晚餐就在招待所的餐厅吃,饭菜好不好吃还在其次,刚享受了深圳特区的服务水平的我们,对这家餐厅的服务相当不满,调侃说,刚到首都,就体会到成为主人翁的滋味:都是主人翁,你们就自己动手吧!

秘书MM

进公司碰到的第一位部门秘书李MM,是我心目中华为秘书的典型代表,美丽、恬静、细心、责任心强,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举个例子。99年圣诞节,部门搞了次团建活动,有一个环节是给部门每位同事发一份圣诞礼物。所有礼物都是李MM挑选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有说头的。比如,11月的某一天早上,李MM坐公交车上班,在北研所附近的上地公交站看到这位小伙子,冻得两耳通红,于是给他挑的礼物是一条羊毛围巾。比如我,因为当时小孩刚出生不久,家里寄了很多照片,我经常在办公室翻看,于是李MM给我挑的礼物是两本相册。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拆开礼物包装,看到相册时的心情!

不知道是我运气好,还是这就是公司的常态,这么多年来,我碰到的每一位秘书MM都非常优秀,以至于后来在心声看到说有的秘书MM哪里哪里不好的,都觉得楼主是不是进了个假华为!

第一次出差开局

终于被安排出差开局了!经过几个月的产品学习,我早就跃跃欲试了!接到主管的出差通知,一个人抱着两本手册、两盒3.5吋软盘就出发了!对,没有便携机,只有手册、软盘!(我们直到99年12月底才陆续分配老员工换下的旧便携)

对了,还有一个工具箱。我们进部门时,每个人都发了一个工具箱,里面是适合我们产品的安装维护的各种工具,斜口钳、拔卡器、网线钳、电烙铁、万用表啥的。据说是日本产的,工具质量那是刚刚的,比如斜口钳刀刃又锋利又耐用,剪扎带、线缆轻轻松松,我经常拿来剪指甲!还有一个万用表,这么多年时不时用一下,到上周电池才耗尽!当时领工具箱时,还扣了1500作为押金,两年后才退还。

第一次出差开局是在陕西韩城,单枪匹马就杀过去了。那时小项目就是这样,没有项目组,也没有什么合作方,工程师自己就把所有事情干了。人只有一个,流程执行一点不含糊,按照开局指导书要求,开工会、开箱验货、安装布线、软调对通、初验,每一步都找局方(就是客户)签字,不到一周就抱着一堆签字报告回去了。

由于没有便携机,只好向客户借了一台台式电脑,把软盘里的版本一张一张上传到设备,中间还发现一张软盘坏了,好在带了两套!这种软盘开局方式一直持续了快半年,后来版本都放在便携机里,再后来就是设备出厂预装最新版本,越来越正规了。

当时没有合作方,像在机房地板打孔、立机柜、布线绑扎、焊接SMP接头这些活都是自己干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练就了一身软硬通吃的功夫,后面都是合作方来负责硬件安装,就没机会展示了。

第一部手机

算起来,我是进公司第二年才买的人生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L2000W,1600大洋。不瞒大家,之前一直觉得手机没啥用。每次出差到局方了,给部门秘书打个电话报备一下,然后就放羊了,没问题不给部门打电话。反正当时只是负责开局,不管维护,平时确实没啥人找我。有一次出差回部门,被直接主管一通批,说怎么出去了也不和部门保持联系,原来我出差时他找了我好几天,想让我直接去另一个城市开局,结果不知道怎么联系我(当年出差在局方是收不了notes的),只好安排其他同事去了。就这事儿,部门里还搞了一次流程学习,强调出差要经常和部门联系——当时大家基本都还没有买手机!

一直到第二年,我从部门分配到华中片区,负责片区数通产品的所有事务,不得不买了一部手机。由于经常在片区几个省份出差,手机经常处于长途漫游的状态,每个月的话费都是大几百,有一个月因为产品问题较多,甚至高达1500!报销时被领导拎出来一通批,说不注意节约,当时感觉好委屈,最后当然还是给报了。

为了节省长途话费,当年在经常出差的兄弟们中流传着一招神技,“拍叉簧”,懂的就懂了,不懂的问度娘吧。

第一次海外出差

2000年底到2001年初,公司撤销国内片区编制,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力,我转到了海外工程部,很快就接到了海外出差的任务,支持T国产品比拼测试。

第一次出国,紧张又兴奋。飞了大概11个小时,到达I市,出海关,领行李,发现没人接机?!打电话给负责这个项目的代表处产品经理,说不是I市,还要飞一段到A市!晕死,邮件上没说过啊!马上去换钱买机票,200美金换了一叠好多零的T国里拉,数了好几遍,咱也是亿万富翁了!还没嘚瑟两分钟,一张国内机票,就只剩几张了,也太不经用了!

到了A市,还是没人接机,说是记错我的到达日期,没提前安排,好吧,咱自己打车过去。几经折腾,终于来到T国代表处办公室兼宿舍。T国代表处刚起步,代表、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各一人,加上我4个人,租了一套公寓,一人一间房,客厅就是办公室了。和国内的联系就靠一根电话线拨号上网,30多Kbps的速度,只能处理一下邮件。后来到地区部办公室,才知道T国这种情况算好的,毕竟一人能独占30多Kbps,在地区部办公室是30人共享这30Kbps!

情况如此恶劣,以至于每个人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使用Foxmail,每天上班先看一遍邮件头,删掉不相关的邮件再接收到本地。后来公司还专门要求所有发往海外的邮件,不允许有附件,不允许有底色、图片,就是纯粹的TXT。附件全部放到专门的FTP服务器,另行下载,因为需要用到断点续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中,海外地区部、代表处陆续用上国际DDN专线才有所好转,当时专线速度是128Kbps,如果没记错的话,一个月租金好像是4万美金!

英语口语是每个出差、常驻海外的人都必须要过的一关,特别在当年的市场开拓阶段。咱大小也是国内名牌大学硕士毕业,英语好歹也学了十几年了,但第一次在机房和客户、代理商沟通时,简直要怀疑人生!别提什么地道、流利、语法了,单词能一个个蹦出来都费劲!不管了,反正咱脸皮厚,反正听不懂是他们的事,单词蹦了一周,发现脑子里像捅穿了一层纸,突然就可以流利地口语交流了!

这次比拼测试客户要求非常苛刻,要求按照项目一期实际建网规模搭建测试环境,用实际流量来测试!当时看着海关仓库那几十箱的货,我们几个都在咬牙,必须要成功啊!这要测试不通过可怎么运回去啊!结果很不幸,这个项目折腾了大半年,最终客户废标了!按照海关退货要求,必须按原包装尺寸重新打包。大冬天零下十几度,可怜我一个人在海关仓库上蹿下跳指挥代理重新分货、打包,身上只有从北非E国带来的风衣、羽绒背心、毛衣、两层秋裤、单皮鞋,实在冷得不行了,就躲回车里开暖气缓一缓,一天下来,手脚都有些发黑了,好在没啥事儿,那时候皮糙肉厚,抗造!

这次T国出差还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一是A市有一家本地餐厅,羊杂汤特别鲜美,一小碗端上来,像牛奶一样,回味无穷!另一件就是T国货币汇率恶性暴跌。那段时间正好碰上T国金融危机,对美金汇率不断下滑,我们换汇从开始每次换500美金、200美金、100美金,到每次50美金,有一天汇率每小时都在巨变,一天跌了100%,100美金就能换130000000里拉,真是疯狂!好在T国内部物价当时还没什么变化,对我们这些“老外”的生活还是有利的,只是生意更难做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RU6FW4BMH2_cNUgJj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