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湛江35岁的陈先生经营海鲜买卖,自己也爱吃海鲜、喝啤酒,11年前就发作过一次痛风,但当时只是随便吃了点药对付一下。
大概3年前,陈先生的身上开始长“痛风石”,每天不管多热都只穿长袖出门。去年3月,他右脚踝关节出现小伤口,随便处理了一下,谁曾想越来越严重。
11月中旬到省二院就诊时,经检查,除了脸部、手脚、臀部的痛风石外,右脚踝关节的痛风石更是大如鸡蛋。
如今,痛风石已经把骨头破坏掉了,伤口严重感染,脚趾也快断掉,医生会诊时建议截肢,但考虑到患者年轻,就先保守治疗。
现在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像陈先生这样的痛风患者真的不是一个半个。我们经常听到某某某年纪轻轻就痛风,也经常听到某某某因为痛风不能吃海鲜,不能吃牛羊肉。
为什么痛风患者越来越多?我们该做什么才能预防痛风发作呢?别着急,下面我就跟大家详细讲讲。
首先,饮食结构不合理、久坐不动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内环境,诱发代谢紊乱,增加了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些疾病看似与痛风无关,但它们通过影响尿酸的吸收与排泄,升高血尿酸,直接或间接的诱发痛风。
举个例子,肥胖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升高胰岛素,较高水平的胰岛素会增加尿酸的吸收,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增加;还有血脂高的患者体内酮体生成量增多,酮体会抑制尿酸的排泄,从而升高尿酸,增加痛风的风险;尿酸主要经肾脏排泄,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易导致肾功能损害,或已经发生了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升高尿酸,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其次,长期进食高嘌呤饮食,如海鲜、动物内脏、肉类、高浓缩肉汤等食物,也会增加痛风发病风险。除此之外,经常饮酒,爱喝蜂蜜、果汁、碳酸饮料的人也更容易患痛风。
综上所述,痛风患病率之所以逐年增多,除开与遗传因素外,还与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生活方式、合并的基础疾病有关。
(1)避免摄入较大量的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啤酒、炖汤,豆制品可适量吃;
(2)避免引起血尿酸波动的饮食行为,如饮酒,酒后由于代谢酒精需要排泄水分,导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增加,容易引发尿酸盐结晶,引起痛风发作;
(3)避免手足低温,低温容易引起血液中尿酸盐溶解度下降,尿酸盐结晶析出,引发痛风;
(4)平时注意多摄入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食同源食物,如薏米、菊苣、车前草、茯苓等利尿性质的药材。
“问上医”-来自古城西安的医生团队,为您分享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