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山上有一条修建于道光年间的古道

2020-01-30     黄北平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川东地区,特别是重庆的很多山区,都修有很多的穿梭于山间,密林间的小路,而这些小路按当地人得说法叫大路,而这些穿山大路修建的时间,要追溯到清代,甚至是明代,或者还要久远,所以这些大路也是名副其实的古道,走玉皇古道的时候,就有网友留言,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的素心村有一条静观镇到天府镇的古道,对着这条古道的好奇,自己是慕名而前来,亲自走一趟。

这条古道的起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一个叫谭家沟的地方,由于这个地方藏得很隐秘,外人很少知道,不过素心村是腊梅之乡,而谭家沟附近有开发花样栖谷度假村,相信往后这里将会成为一个热门景点。

山顶上拍摄的谭家沟,山坳下的一个小村庄,看似一处世外桃源,而此时正是玫瑰花盛开的季节,沿路还能看到漂亮的玫瑰花,更能看到山间不一样的美景。

走过很多的古道,几乎都能看到沿途修建寺庙的身影,不知道这些庙宇是当地民间的信仰,还是一种民间习俗,当然对于一个无神论者来说,并没有在意这些庙宇存在的意义,但是对于这条古道来说,或许存在即是道理。

谭家沟到此处,还有村民居住,一路都是水泥路面,而走完这一段路后,往上就是青石板路面。

高山上的蓄水池,这个蓄水池就是山脚下,谭家沟所有居民的饮用水,高山上的泉水,甘甜清凉,喝起来超级爽,当然此时是深冬季节,害怕喝了着凉,不敢尝试。

沿路上的一处山泉,这是预留给走山路的人解渴用的,当然现在随着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过往的人都自带纯净水,加上现在已经开通盘山公路,这条古道过往的居民也逐渐减少,这口山泉存在只是象征上的价值,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深冬落叶黄,青石板路面铺上一层落叶,仿佛给这条深藏山间古道,点缀一些颜色,走起来更有感觉,或许自己不是古人,但是走过这段古道,还真有几分穿越的幻觉。

山体自然形成的狭缝,往里看的时候,一阵阴冷风迎面扑来,而此时的深冬,冷得直打哆嗦。

这条古道虽然失去当年的繁忙,或许是经常有人走过的原因,经常有人经过,不算很荒凉,比起走张飞古道,这条相对要好些,而唯一不同的是,这条古道都是上山路,很考验自身的体力。

路上还能看到稀稀落落的行人,也只有这些稀稀落落的行人,能够带给这条隐藏在高山上的古道一点点人气。

经过将近两百年的行走,这条古道的青石板,不知道被多少个脚印踩踏而磨平,几乎磨成了光滑的路面,好在现在不下雨,要是下雨的话,这条古道一定很湿滑,当然自己经常走山间古道,出门穿的都是防滑鞋,如果喜欢行走山间古道的朋友,尽量穿防滑鞋,以免发生意外。

古道半途中看到一块路碑,这块路碑上记载有道光二十五年修通的奇迹,可能是时间长远,字迹有些模糊,再加上有些事繁体字,可能是自己书念得少,看不懂繁体字。

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正如李白所著蜀道难那样,不过也正是因为蜀道行走有些艰难,才感到好奇和刺激,才有探险的感觉。

越往上走,山路就越陡,很难想象当年修建这条古道的人们,基建设备不发达的古代,全凭一身力气,挥洒汗水,甚至会流血修通的这条古道,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也很敬佩当年修建这条古道的人们,为了方便附近居民出行而所做的努力。

此段路已经接近70度的斜坡,能坚持走到这里而不喘气的人,他的肺活量一定很好,体力很充足,而自己可能是很久没有爬山的缘故,走到这里时已经气喘吁吁,可能是体力的问题,而最大的原因是自己的岁数问题,真是岁数越大,体力越差,岁月真是不饶人。

走到山顶上的隘口看见一座简易的古桥,或许这样的简易桥梁,随处可见,但是在这条古道的高山上,这块巨大的石头,需要多大的人力来搬迁和移动,需要耗尽多大的力气才能把这座桥搭好,或许只有当年修建这条古道的人们才知道。

这一段是山上居民刚修复的路段,可能是靠近新年,为了跟山下的村庄互相往来方便而修复的,这也能说明这条古道,现在依然还在发挥它的作用,还是山上村庄往山下行走的主要干道。

走完这段刚修复的古道后,就到山顶上的村庄,这个地方是天府镇大同村,尽管是高山上的村庄,现在还有很多人居住,比起很多高山上的村庄,这里明显人气高涨许多。

大同村一所废弃的学校,或许是适龄儿童逐渐减少的原因,这所曾经是大同村,文星村,和平村三村共用的学校,现在已经停办,而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到天府小学就读,当然这是目前全国农村的普片现象,而高山上的大同村,文星村还有和平村,这三个村庄,能够维持多久,或许也只有时间能够给我们答案。

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6cI-G8Bgx9BqZZIqz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