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想让孩子独立思考,得跳出5种“家长陷阱”

2019-10-23   小C妈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一阵子我们几个宝妈讲到美式独立思维的培养,但是娜娜的妈妈却和我们倒苦水:自家的孩子根本就不会独立思考只会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就做什么。

上次娜娜在拼凑一个玩具,正在玩着,别的小朋友看见了就立马七嘴八舌的告诉娜娜:这个应该放这里!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娜娜任别人的想法翱翔,自己却没有办法判别,结果就是那个玩具自然没有拼凑出来,小姑娘伤心又郁闷。

不仅仅是这个,娜娜每次要做什么决策,第一意识就是问妈妈该选哪个该怎么做?她一个人总是做不了决定,并且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一遇见难题就会急的哭起来。而妈妈每次都只能把孩子所有的事都处理好。

其实孩子会变得无法独立思考,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的直升机教育方式所致。父母不得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变得不能自立,没有自己的想法。

"直升机式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直升机教育方式的父母倾向于心切于让孩子"成龙、成凤";就像直升机一般紧紧的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刻的监视,并且过度的干预等。

这类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被紧紧的束缚之后而变得麻痹,觉得自己似乎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就能轻易完成某件事。最后大脑就会陷入温柔的梦里,无法醒来;最后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无法面对未来成长路上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父母特别注重家庭感情和对孩子的掌控,无论大小事都为孩子全包,几乎没有机会让孩子感受亲自体验的过程。有问题出现马上解决好,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思考能力的缺失。

请注意!阻止孩子独立思考的五种"家长陷阱"!

  • 陷阱1:解救陷阱:家长为孩子代劳解决问题

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中,看见孩子陷入困境就会心疼,迫不及待的为孩子代劳恨不得解决所有问题。

好比:孩子上学前需要自己收拾书包,但是每天起那么早,孩子又不情不愿;妈妈就让孩子多在床上睡一会,自己帮孩子的衣服,书包全部整理好,孩子只需要起床洗脸,然后吃个早餐,然后被急匆匆的妈妈送去学校。

整个过程孩子都是一个旁观者,他不会考虑迟到了会怎么样,因为有妈妈的一切包办。妈妈也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错误,只是竭尽所能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学会整理和早点起床,遵守学校规则。

  • 陷阱2:火速陷阱:很焦急的满足孩子需求

孩子不急父母急说的就是这个,争分夺秒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好像经常会发生的:在孩子写作业或学习的时候,孩子会肆无忌惮的提出很多要求,

妈妈帮我剥个橘子,妈妈帮我倒杯牛奶,妈妈…妈妈…。妈妈就像一个保姆时刻的围着孩子服务,稍微慢一点,孩子还可能会发脾气。

这只会让孩子不愿意去等待,不愿意自己动手只想着你快点做好。

  • 陷阱3:给予陷阱:不给孩子努力的机会直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孩子比较少,全家的长辈自然会捧在手心里宠爱。而长辈因为年少的时候就缺乏物质生活,所以对于自己的孩子,就想把最好的,力所能及的都给孩子。不想亏待孩子,希望孩子过得更加好。

所以只要孩子提出来的要求,只要父母能够满足的,他们都会不让孩子动手就直接满足。这让孩子没有完成事物的成就感,并且会觉得很简单,不会体会到别人的艰辛。

  • 陷阱4:压力陷阱:不管孩子的实力一味的把孩子往前推

现在这个时代,每个父母都对于孩子寄予厚望,十分的重视孩子教育。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他人超赶。因此家长就会不由自主的使劲堆着孩子一直往前跑,完全不考虑孩子自身能力。

许多家长给孩子的童年塞满了兴趣班和兴趣课,一到周末孩子比在学校还要忙碌,马不停蹄的赶着培训班。

  • 陷阱5:负罪陷阱:父母心有愧疚无条件向孩子妥协

家长有的时候面对孩子的自责会产生愧疚感,例如长时间不能陪伴孩子,饭菜做得不够可口等。于是就会按照孩子的愿望,无条件的向孩子妥协,毫无原则,达到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父母应该如何避免并跳出"家长陷阱"?

  • 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氛围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会犯一个直观的错误:将年幼的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庸品,百般呵护和照顾。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有自己的小世界和稀奇古怪的看法。

首先我们不要随意的嘲笑,蔑视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提出来的小建议给以一定的重视,就算不采取也要和孩子说明原因;整个家庭成员都必须是和谐的,平等的,一起商量决策,给孩子从小就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要扼杀孩子天真的想法,让他们一直操持好奇心和思考。

在和孩子交谈相处时,少用命令语气多用商量语气,留足够的思考空间给孩子;最后就是不要太过心急,给足思考时间让孩子慢慢想。

这样孩子的整个思考氛围都是和谐的,总是需要自己动脑筋才能得到答案,久而之久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并珍惜孩子每个思考的机会

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属于好奇心强烈的,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为什么,就会运转大脑去思索并得出结论。

好奇心使得孩子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和快乐,才会主动地去学习。

在面临孩子天真的提问时,家长可不要摆出一副不耐烦的表情,敷衍的回答---"烦不烦啊?不要再问这么多幼稚的问题了!没有为什么,你就记住这个就好了。"

这简直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天真和好奇心。我们可以不用直接告诉答案给孩子,却可以诱导式的提问让孩子寻找答案,激发更强烈的好奇感。

但遇到父母也无法解答的问题,应该和孩子一起翻阅资料,和孩子积极讨论,头脑风暴并得出答案。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鼓励,也就更有动力和胆量思考。

  • 训练孩子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就是发散思维,让孩子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并不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扩宽思维视野,如:"既然我们用这种传统的数学方法不可以,那是不是可以用方程式呢?""我们除了可以用勺子还可以用筷子,还有呢?"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不仅让孩子完善逻辑能力,还能让孩子发散思维,最大程度的扩宽思维。如:让孩子自己利用思维导图把这周的计划画出来,要去哪里要完成什么,并且要怎么做都罗列好。

让孩子学会全方位的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

李开复先生说过:"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太墨守成规,相反地,我希望他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孩子,并不是我培养的目标。"

想让孩子跳出陷阱,我们必须就先从自身做起,改变了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我是小C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