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 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在中国古代,有公认的四大书院,各个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辈出,它们就是: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接下来就给大家依次介绍这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相传,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应天府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府书院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五代时期,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本文完)
每天一篇文言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敬请关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