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炫耀鲁国有很多儒士,庄子轻易就揭示了这背后的真相

2022-05-12   天天文言文

原标题:鲁哀公炫耀鲁国有很多儒士,庄子轻易就揭示了这背后的真相

原文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庄子曰:“鲁少儒。”

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出自战国·庄子《庄子·田子方》

注释

译文

庄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有很多儒家的学士,很少有人学习你的道家学说。”

庄子说:“鲁国的儒家学士很少。”

鲁哀公说:“整个鲁国的人都穿儒家的服饰,怎么能说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儒士中头戴圆形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知晓地理,佩戴玉玦的表示遇事能够决断。真正掌握这些学问的君子,不一定就穿戴这样的服饰;穿戴这样服饰的人,未必就真正懂得儒家的学问。您一定认为不是这样,为什么不在国内发布命令说:“‘凡是不懂得儒家学问却穿着儒家服饰的人,一律处以死罪!’”

于是鲁哀公发布了这样的命令,五天以后,整个鲁国没有敢穿儒家服饰的人了。唯独有一位男子,身穿儒家服饰站在鲁哀公的门外。鲁哀公即刻召见他并向他询问治国方略,无论提出什么问题这个人都能对答如流。

庄子说:“鲁国这么大的国家,真正的儒士只有一个人,可以说多吗?”

文言知识

说“举”:“举”的本义是“抬起,往上托”,如“举案齐眉”。

“举”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推荐,推选”。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指“提出”。如《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指“兴起,兴办”。如“百废待举”。
  • 指“动作,行为”。如《史记·项羽本纪》:“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 指“科举考试或举人的简称”。如“举场”意思是“科举考场”,“中举”意思是“考中了举人”。
  • 指“整个,全”。如上文中的“举鲁国而儒服”。又如“举世闻名”。

启发与借鉴

庄子与鲁哀公其实是不可能相见的,因为庄子出生时,鲁哀公早已去世一百余年。故事虽然虚构,寓意确是深刻。

鲁国尊崇儒家学说,举国百姓以身穿儒服为时尚,鲁哀公对这些表面现象信以为真,于是便在庄子面前炫耀一番。庄子则早已看透鲁国儒士的实质,借鲁哀公之手,揭穿了“举鲁国而儒服”的虚伪性,让鲁哀公哑口无言。

才能不是靠着外在的包装就能拥有的,我们从来不缺少弄虚作假、附庸风雅的人。当下所谓的专家、学者遍地开花,他们只是披着光鲜的外衣,丝毫没有应有的良知和担当,更不要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