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出自古印度·伽斯那《百句譬喻经》
从前有一个人乘船过海,不小心把一个银制的盂掉到海里了。他当时就想:“我现在把水面的样子画下来作为记号,暂时不用去管它,以后有时间再来捞取。”
经过了两个月,他到了师子国,看见一条河,便跳到水中寻找那只丢失的盂。
旁边的人问他:“你这是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以前丢失了一只盂,现在想找回来。”
旁边的人又问:“在什么地方丢的?”他回答说:“在刚渡海的时候。”
旁边的人接着问:“丢了多长时间?”他说:“丢失了两个多月。”
旁边的人又问:“丢失两个月了,为什么在这里找呢?”他回答说:“我丢失盂时,把水面的样子画下来作为记号。这里的水面和我画的水面完全一样,所以在这里寻找。”
旁边的人接着再问:“水虽然没有不同,但你丢东西的时候是在那个地方,现在却在这个地方寻找,怎么能找得到呢?”
这时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
从前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与富和尚在一块儿聊天。
穷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圣,你觉得怎么样?”
富和尚听了,冷笑了一声,然后又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穷和尚,禁不住大笑起来。
穷和尚诧异地问:“怎么了,我说的有问题吗?”
富和尚说:“我没有听错吧?你一无所有还想去南海?你说说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呢?”
穷和尚说:“一个钵盂就足够了。”
富和尚哈哈大笑起来,说道:“这里距离南海来回要好几千里路,路上有无数的艰难险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打算去南海了,等我将粮食、用具等准备充足,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现在就凭一个钵盂就要去南海,怎么可能?我看你还是别做白日梦了!”
穷和尚不想再与富和尚争执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
这一路上,他的确尝尽了各种艰难困苦。有时口渴难耐,有时饿得发晕,脚底的水泡更是钻心地疼痛。
即使如此辛苦,但他却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向着南海的方向前进。
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圣地:南海。
两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手中依旧只有着一个钵盂。
在过去的两年里,穷和尚一路上增长了很多见识,在南海也学习了许多知识,回到寺庙后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和尚。
而那个富和尚,至今还在为去南海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这则佛教寓言故事与“刻舟求剑”颇为相似,虽然形式、内容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寓意。
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处理变化的事物。如果坚持因循守旧,背离客观规律,结果必然是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
正如有些事情必须抓住时机,及时去做,如果等到时过境迁才想起去做,那时早已物是人非了。
上文的故事看似可笑,却凝聚着古人的经验和教训,若不注意,现代人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