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思想家魏源总结的学问之道,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

2022-05-16   天天文言文

原标题:清代思想家魏源总结的学问之道,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

原文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消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岂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出自清·魏源《默觚·学篇七》

注释

译文

热到了极点就不会再热了,反而开始转凉;冷到了极点就不会再冷了,反而开始转热。弯曲得越厉害,反弹得就越猛烈;潜伏得越久,起飞得就越迅猛。所以不如意的事情,会有如意的事情隐藏在其中;得意的事情,会有不顺心的事情趁机产生。减少和增长结合在一起,祸患与好运同时产生,这难道不是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吗?学习的道理也是这样,那些容易得到的知识,失去也一定很容易。只有经过重重困难得到的知识,才会小心谨慎地守护它。

文言知识

说“乘”:“乘”的古字形就像一个人站在树上,本义是“登上”

“乘”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驾驭,骑,坐”。如《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又如,“乘云”意思是“驾云”。
  • 指“趁着,凭借”。如“乘风破浪”,“乘虚而入”。
  • 指“进攻,追逐”。如《史记·高祖本纪》:“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 指“古代计算车辆的单位”,一车四马为一乘,读shèng。如“千乘之国”。

文化常识:《默觚》经典十句

上文选自《默觚》,作者是清代思想家魏源。

“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gū)”指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所以“默觚”即魏源的读书笔记。

魏源,名远达,字默深,今湖南省邵阳市人。

他是清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下面从《默觚》中精选了十则经典佳句,一起来体会其中的智慧。

一、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

释义:听得多,见识的多便会聪明起来;有学识渊博的朋友,做学问也就变得容易了。

二、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释义:君子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小事情去苛求他人。

三、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

释义:敢于对抗逆流就能生存,听天由命只有死亡;敢于对抗逆流就聪慧,随波逐流就会狂愚。

四、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

释义:土不堆在一起就不会形成高山,水和水不汇在一起就不会有河流,人和人不团结在一起就不会有所作为,马和马不在一起就不会竞相前行。

五、言当以执两为兼听,而不以狐疑为兼听也。

释义:能把两种不同意见加以选择比较,叫做兼听,而不能把犹豫叫做兼听。

六、言当以达聪为独断,而不可臆决为独断也。

释义:应把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称为独断,而不能把个人的主观臆断称为独断。

七、身教亲于言教。

释义: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别人,比用言语去教育别人更好。

八、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释义:教导人,就要发展他自身的长处,使人家的缺点得到克服。

九、君子受言以达聪明。

释义:君子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使得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十、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

释义:强行让别人去做一些不能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法律一定建立不起来的。禁止人们一定会出发的行为,这样的法律也是行不通的。

启发与借鉴

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寒暑交替,兴亡更迭,盈亏相续,莫不如此。其中的道理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适用的。

对于学习,不要相信什么捷径,“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在生活中,要坦然面对挫折或是成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豁达淡然的心态,就不会一蹶不振,也不会乐极生悲。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