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聊买房负债这件事。
这些年,高杠杆买房的方式很流行,搞得每个购房者不钻漏洞多贷点款,就像老实人好欺负一样。
很多人买二手房都用“高评高贷”,抬高评估价,造成网签的价格高,真实的成交价低,相应的首付自然也就低出不少。
新房这边,开发商也挺配合,前些年到处都是低首付和零首付的口号,比如给购房者一笔无息借款,约定两年内还清,购房者再出一笔钱,两笔钱加一块凑个首付去按揭。
既没有办法高评高贷,又做不了低首付怎么办?
只要想买房,办法也挺多,比如消费贷,银行一边喊着口号要壮大“消费金融”和零售业务,另一边又要做出严防消费贷流入楼市的姿态,态度很“暧昧”。
消费贷没资质咋办?
各种各样的卡就派上用场了,我见过不少朋友身上有十几张卡,还款、养卡的算法之复杂,让我大开眼界。
此外,投资担保公司、小贷、网贷,也是高杠杆买房的主要途径,就不详细展开了。
当所有人把高杠杆购房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居民杠杆率不高才怪。
今天看了天风固收团队的一篇研报,从央行测算的居民杠杆观察,2018年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60.4%,超过G20国家平均水平,也超过德国和日本。
坦白说,60%的数字不算太高,主要是增速太快了。
2017年,央行测算的杠杆率为49%,从2017年至2018年,居民杠杆增速达到了23%,保守估计,2019年居民杠杆率可能达到65%。
现在离年底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前年还不到50%,今年就增长到了65%的居民杠杆率,买房子的威力可见一斑。
杠杆率这个指标为啥重要?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杠杆率超过30%,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影响,超过65%,金融体系就要承受考验。
记得去年看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倪鹏飞说:我们的房贷收入证明多数都是假的,尤其是金融精英这些高收入人群。
本来月收入是1万,但是为了买更大、更多的房子,证明能开到月入两万,一旦35岁后失业了,从购房个体到房地产金融体系,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还有一点,1988年的日本楼市,当时杠杆率也超过60%。
当时的日本楼市是啥情况?
利率由5%逐步下调到了2.5%,炒房客,以国内不动产作为抵押从银行借款,投入到海外房地产、特别是美国的商业地产市场,大量的投机者涌入曼哈顿,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权被日本人所收购。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组数字说明一切。
从1984年到1990年,东京房价翻了5倍,地价翻了6倍,随后的20年时间内,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达到65%
比较讽刺的是,去年NHK电视台在专题节目《中国热钱买下东京》中介绍,国人去东京买房的手法非常强悍,八成客户没来日本看过房,直接购入,有的客户则直接买一栋楼,与80年代末的日本楼市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我们的市场很大,各个城市的风险也不一样,不能简单用数据生搬硬套。
目前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杠杆率分别为59%、48%和46%,这就形成了很奇异的“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
沿海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大城市密集,人口常年流入,房价引领全国风向,借钱买房的风气流行,可以理解。
可是,西北、西南的大量中小城市,常年被西安、成都、重庆这样的大都市虹吸人口,加杠杆买房竟然也如此普遍,这就值得深思了。
根源还是三四线城市涨幅过高导致的。
去年写过陕西的榆林和宝鸡,要么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要么是购买力缺失的人口流出城市,房价涨破7000跟玩儿一样。
还有四川,成都人口流入占全省7成,以达州、广安、南充、资阳、宜宾五城为例,人口流失近年来维持100万人以上的增速,凉山、甘孜均价破万,绵阳、达州突破8000,资阳、南充、眉山、遂宁单价全部在7000-8000的区间内。
天风固收的解释是:外地的炒房团需要“背锅”。
现在讲究“因城施策”,中西部的不少城市基本对投机客是“不设防”的,很多打着大都市圈旗号的中小城市,因为受到外地人的青睐,这些人加高了当地的杠杆和负债,却没有形成对应的GDP。
这就是楼市负债分布呈现东部、西部“两头大”,中部“中间小”的重要原因。
说了这么多,想表达一个意思:想办法借钱买房的方式,确实行不通了。
1,调控不允许,没机会了。
银保监会提出过3年攻坚方案,阶段的目标、路线图都很清晰,高层表态多次要遏制居民杠杆率增长,严控个人消费贷款等违规流入房市。
这绝不是说说而已,从去年开始,消费贷就很难做了,很多小贷公司被清理,各地出台了不少禁止阴阳合同的法规,就算你想再像以前那样加杠杆,也没机会了。
2,环境不一样,同样的招数不起作用了。
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各个城市都在打着“抢人”的旗号放松购房门槛,上个月,5年期LPR还微降了5BP,按以往的经验,早就有投机客冲进售楼部和中介门店扫楼了。
可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却是降价促销的声音居多,实际成交的房贷利率,依然加了不少基点,除非出现倒挂严重、大幅降价的楼盘会引人哄抢之外,市场的反应很冷淡。
3,钱越少,越要努力工作,像猎豹一样等待时机。
上文提到,西部欠发达城市的购房负债同样很高,揭示了一个很尴尬的现实:对收入低的人来说,买房已经无法实现逆袭了,而是绑在身上的一把“枷锁”。
如果有不得不买房的理由,为了面子也好,争一口气也罢,或者是孩子上学、刚需婚房等等,最近两年努力工作才是正道。
尽量多攒一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那些杠杆率超过60%乃至70%的城市,未来可能有不错的机会,具体的跌幅有多少没办法预测,但下行周期一旦开启,调控也已经定了基调,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前段时间看《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一段视频,他说手上有几千个物业,源源不断的有现金流入,而这些不动产,都是那些疯狂时期加杠杆买房的“idiot”输掉的。
他在买这些房子的时候,银行求着他买,提供低息乃至无息的贷款,还有那些腰斩、断供、低价的房源,随便挑,随便选。
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有市场情绪极度低迷的时候,才是加杠杆的机会,现在远远还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