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被山寨品打败的网红第一蛋糕店,到底该何去何从?

2019-10-17   企业经营之道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蛋糕、西点等烘焙食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国内的烘焙蛋糕店估量约为8万~10万家,而每年市场的增长率都接近30%。

在近年来行业涌出众多的网红品牌,而鲍师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日粉丝福利:

笔者九年管理经验,整理了《企业管理工具包》,帮你解决企业管理难题。内容目录见下文所示。

领取方法:点击关注作者,发 私信“工具包”,即可获取哦!

提起鲍师傅,恐怕很多人都是从排队抢购开始了解它的吧,据悉目前鲍师傅品牌估值达10亿元,历经15年发展,鲍师傅在全国开出了40多家直营店,主要布局一线城市,主打产品是各种糕点,种类大概十余种,每家店的销售额都很喜人,甚至有的店门口还会排起长龙,想购买糕点都需要排队才能购买到。

而鲍师傅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它的创始人鲍才胜的苦心经营。鲍才胜,出生于江西资源,这个小县城一直有着“面包之乡”的美称,在这里,通过面包创业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鲍才胜在13岁时就跟着父母学做面包,算下来,他制作糕点的手法至今已有了近30年的沉淀。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鲍才胜高中毕业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创业之旅。选择的行业当然与面包有关,是一家面包供应链公司,但是当时由于太年轻,对行业不是很熟悉,再加上管理上的各种漏洞,导致他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并亏损100万元告终,而这100万里,有很多都是当时借来的外债。

不过鲍才胜并没有气馁,他在河南信阳又开了家小面包店,起早贪黑的工作,用了5年的时间终于把债务一点点还清。本来守着这个收入还不错的小店,他的日子还是很安稳的,可是鲍才胜不甘心,他还是想把生意做大。于是在还清债务后,他把店给关了,一个人跑到了北京,决定从大城市找机会。

十五年前,鲍才胜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开了一家“鲍仔西饼屋”,也就是鲍师傅的前身,专卖面包、西点。因为是大学附近,附近的竞争对手可不少,为了在好利来、味多美等著名糕点品牌的环绕下突围,他深知必须要“改头换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路线。

首先就是店铺的品牌化,“鲍仔”就成了“鲍师傅”,毕竟拟人化的品牌名会更容易树立起IP引流的作用,而且“师傅”一词也更给人专业与亲切的感觉。随后,鲍才胜又将原本经营模式改为“窗口式销售”,取消一般烘焙品类的堂食区,一下就与市面上大部分的品牌西点店区分了开来。

再有就是产品的改变,鲍才胜先是砍掉了生日蛋糕产品,留下了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肉松类小糕点,随后又逐渐推出其他如海苔、蟹黄等口味的小糕点,并且统一命名为“肉松小贝”,成功打造出一款拳头产品。随后又将产品逐渐向“零食”靠拢,使其产品适合各种休闲场景,进一步提高了消费频次。

之后,鲍才胜逐渐开始扩张,以每年3家店的速度稳健发展,但是没想到前两年在上海开分店时,一则“鲍师傅糕点店排队7小时”的新闻忽然刷爆网络,品牌莫名的走红网络,一下子成了“网红”产品而备受推崇。

不过时至今日,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上千家的“假鲍师傅”,可以说市面上95%的鲍师傅都是假的,毕竟蛋糕西点的技术堡垒较弱,可复制性太高,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另一款网红产品“鹿角巷”,同样技术堡垒弱的鹿角巷也被众多“盗版”所包围,甚至已经到了逐渐被盗版品牌蚕食自身生命力的地步,希望鲍师傅可以在“防盗”方面有所预防与建树吧。

后记:

任何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鲍才胜从创业初始就重视团队建设,随着公司的发展,更是重视企业管理以及员工激励制度的打造。因为他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把员工的能力真正激发出来,才能把企业做大。

现如今很多中小企业做不大,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老板充当了公司的“救火队员”,陷入公司的日常琐事难以自拔,根本无暇顾及公司发展的战略发展,又如何将公司做大呢?

今日粉丝福利:笔者九年管理经验,整理了《企业管理工具包》送给你。笔者致力于打造企业的激励制度建设,着重解决招人难、留人难、员工积极性、股权激励的问题,最终实现公司业绩增长、老板解放的目的。资料包部分目录如下:

领取步骤:

第一步:点击关注作者

第二步:发“私信”:“工具包”,即可获取。

相信我的一点微薄之力,定能帮助到你!有管理问题也可随时咨询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