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晨练险丧命 ,“元凶”竟是糖尿病

2019-11-20   糖尿病同伴

今年68岁的王叔,患糖尿病已有10多年,平时吃降糖药、打胰岛素都是随心情,血糖一直控制得不太好。上周的一个早上清晨,他在公园晨练时,突然感到胸痛气短、眩晕,然后就栽倒在地上了,幸好旁边的好心人帮忙送到了医院。

入院时,王叔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接诊医生立即给予相关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提示为心肌梗死。经急救后,这才抢回了一条命。医生告诉家属:王叔突发心梗,与糖尿病有很大的关系。

随后,测随机血糖22mmol/L,HbA1c12.4%,且血脂异常,办理住院手续,进行降糖、调脂等综合治疗。期间,医院还将他纳入了糖尿病共同照护全面评估,并进行饮食、用药、控糖等卫教,帮助他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每年的11月20日

是“中国心梗救治日”

据数据显示:

糖尿病患者心梗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人要高3倍,

且发病年龄也较早。

一、糖友为何更易出现心梗?

首先,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不仅会影响糖类的代谢,导致高血糖,还会影响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导致脂代谢紊乱和高脂血症,从而导致血管壁损伤、狭窄,诱发冠状动脉硬化,发生冠心病。

再者,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胰岛素抵抗。为了保证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岛β细胞必须分泌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最终导致血糖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这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增加,使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易发生血栓。

二、早期识别“心梗”假面具

据统计显示,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半是无痛性的。这是因为糖尿病大多伴有神经病变,即使出现了心梗,也只有轻微疼痛,大多是没有知觉。因此,当发现时,大多已经发生大面积心梗而抢救无效。

所以,糖友们要重视心梗的一些“先兆”,及时识别心梗“真面目”,这样才能积极防治突发心梗,确保健康。

预防突发心梗,下列情况糖友不可小觑:

胃肠不适:部分患者心梗初期会出现胃部不适、胃痛、恶心、呕吐、腹部胀痛等等胃肠道不适的表现。

呼吸困难:有些心梗初起会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胸闷及咳嗽等诊治,易与呼吸系统疾病混淆。

头晕昏厥:出现此类症状,是由于心脏梗死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出现脑供血不足引起,这时极易与脑血管病混淆。

心外疼痛:心脏这个“重点对象”深居宫内,藏得很深,当心梗发作时,糖友可能不是感到心脏痛,而是在远离心脏的位置感到疼痛,如头面部、颈肩部等,常见的有咽痛、牙痛。

心慌心悸:部分急性心梗发生的部分特殊,影响到心脏发送信号的“线路”或是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出现心脏跳动失去正常的节律,出现心慌、心悸的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表现,应及时做心电图、常规检查心肌酶谱、心肌钙蛋白、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了解心功能等,必要时做血管造影。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心梗?

01

控制好血糖

糖友要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对于病史短、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较年轻的糖友,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适当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低于7%;对于病史较长、健康状况较差、已发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年龄较大、有严重低血糖事件史的糖友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

02

控制好血压

当糖友血压水平高于130/80mmHg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因此,多数糖友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对于高龄、健康状况较差或已经发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友,可采取相对宽松的降压目标值,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40/90mmHg。

03

控制好血脂

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友,无论其血脂水平如何,均应接受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没有心脑血管疾病但年龄≥40岁的糖友,也应服用他汀类药物,将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

04

减轻体重

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也是减少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一环。

05

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作息规律。

√饮食清淡,限油限盐,适量饮水。

√营养均衡,食物选择多样化,粗细粮巧搭配,蔬菜餐餐有。

√定时定量进餐,少量多餐。

√合理运动,以中、低强度运动为主,避免憋气动作。

  •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暴躁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