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 16:05·糖尿病同伴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峰值和谷值之间震荡的非稳定状态。
很多糖友在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并没有十分重视,甚至对平均血糖的概念也不十分清楚。老糖友们在近些年的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也有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有一些教训和体会跟大家分享。
如何评价血糖波动?
即血糖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平均血糖的一半,血糖波动在平均血糖的1/3-1/2是可以接受的。
“血糖波动对病人不利。血糖越高,波动越大,病人活得越短。血糖高和血糖波动都会影响寿命,但是血糖波动更容易影响寿命。”如何计算平均血糖平均血糖值,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定。
血糖波动大的危害
血糖波动过大对糖友的健康伤害甚深。
1、血糖波动过大,比持续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还要大;2、短期影响可能会有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等;3、长期危害会对糖友胰岛B细胞功能造成伤害,使胰岛功能衰竭程度加快,将来的血糖控制会更加困难。4、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血糖波动过大会伤害血管内皮功能,长时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并发症。
血糖忽高忽低的4个主要原因
01
剂量
用药剂量过大也会导致高血糖。
药量过大时,血糖降得太快引起的低血糖,而低血糖可导致反跳性高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夜间低血糖后高血糖的表现。日常可以测一下夜间血糖水平,若是存在低血糖,那么睡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应该适量减少,而不是增加。
02
联药合理性
糖尿病初期单种药物治疗大多可以控制血糖。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单种药物不能使血糖达标。此时应采用联合药物的方案,联合用药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并结合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特点,有针对性选用药物。
另外,最好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这样可以起到加1+1=2的效果,降糖效果好、副作用小。
03
用药持续性
由于部分患者忘记和遗漏服用降糖药、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用药后血糖正常,认为自己的糖尿病好了就擅自停用药物,等到血糖再次升高的时候,用药的剂量就不好把控了,就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切不可随意擅自停药,如果要加量或者减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用法合理性
降糖药物种类很多、用法各异。有口服药物,还有针剂。有餐前吃,有餐后吃,比较容易弄错。
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最好餐前使用。因为这类降糖药物需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饭前服用,当食物中的糖被分解吸收时,餐后血糖的高峰与药物的作用高峰正好同步,使得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a葡萄糖甘梅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不至于升得太高。
哪些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高、胰岛功能差、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的类似物或者是低血糖风险高的、病程比较长的、老年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血糖波动比较大,都应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或者是胰岛素类似物的或者是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最近发现大多数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或者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略了血糖波动的影响并发症的危害,所以特意提醒大家关注。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控制好自我血糖波动?
无论是糖尿病人群,还是正常人群,血糖都在不断变化。正常人血糖波动较小,一般不会超出正常范围。
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所以,面对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的劳累、各种感染、手术、外伤等,都会使血糖波动大,血糖忽高忽低。
首先应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生活的规律,加强饮食的控制,或者选择可以减少血糖波动的药物。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峰值和谷值之间震荡的非稳定状态。
很多糖友在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并没有十分重视,甚至对平均血糖的概念也不十分清楚。老糖友们在近些年的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也有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有一些教训和体会跟大家分享。
如何评价血糖波动?
即血糖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平均血糖的一半,血糖波动在平均血糖的1/3-1/2是可以接受的。
“血糖波动对病人不利。血糖越高,波动越大,病人活得越短。血糖高和血糖波动都会影响寿命,但是血糖波动更容易影响寿命。”如何计算平均血糖平均血糖值,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定。
血糖波动大的危害
血糖波动过大对糖友的健康伤害甚深。
1、血糖波动过大,比持续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还要大;2、短期影响可能会有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等;3、长期危害会对糖友胰岛B细胞功能造成伤害,使胰岛功能衰竭程度加快,将来的血糖控制会更加困难。4、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血糖波动过大会伤害血管内皮功能,长时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并发症。
血糖忽高忽低的4个主要原因
01
剂量
用药剂量过大也会导致高血糖。
药量过大时,血糖降得太快引起的低血糖,而低血糖可导致反跳性高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夜间低血糖后高血糖的表现。日常可以测一下夜间血糖水平,若是存在低血糖,那么睡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应该适量减少,而不是增加。
02
联药合理性
糖尿病初期单种药物治疗大多可以控制血糖。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单种药物不能使血糖达标。此时应采用联合药物的方案,联合用药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并结合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特点,有针对性选用药物。
另外,最好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这样可以起到加1+1=2的效果,降糖效果好、副作用小。
03
用药持续性
由于部分患者忘记和遗漏服用降糖药、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用药后血糖正常,认为自己的糖尿病好了就擅自停用药物,等到血糖再次升高的时候,用药的剂量就不好把控了,就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切不可随意擅自停药,如果要加量或者减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用法合理性
降糖药物种类很多、用法各异。有口服药物,还有针剂。有餐前吃,有餐后吃,比较容易弄错。
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最好餐前使用。因为这类降糖药物需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饭前服用,当食物中的糖被分解吸收时,餐后血糖的高峰与药物的作用高峰正好同步,使得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a葡萄糖甘梅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不至于升得太高。
哪些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高、胰岛功能差、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的类似物或者是低血糖风险高的、病程比较长的、老年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血糖波动比较大,都应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或者是胰岛素类似物的或者是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最近发现大多数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或者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略了血糖波动的影响并发症的危害,所以特意提醒大家关注。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控制好自我血糖波动?
无论是糖尿病人群,还是正常人群,血糖都在不断变化。正常人血糖波动较小,一般不会超出正常范围。
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所以,面对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的劳累、各种感染、手术、外伤等,都会使血糖波动大,血糖忽高忽低。
首先应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生活的规律,加强饮食的控制,或者选择可以减少血糖波动的药物。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峰值和谷值之间震荡的非稳定状态。
很多糖友在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并没有十分重视,甚至对平均血糖的概念也不十分清楚。老糖友们在近些年的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也有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有一些教训和体会跟大家分享。
如何评价血糖波动?
即血糖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平均血糖的一半,血糖波动在平均血糖的1/3-1/2是可以接受的。
“血糖波动对病人不利。血糖越高,波动越大,病人活得越短。血糖高和血糖波动都会影响寿命,但是血糖波动更容易影响寿命。”如何计算平均血糖平均血糖值,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定。
血糖波动大的危害
血糖波动过大对糖友的健康伤害甚深。
1、血糖波动过大,比持续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还要大;2、短期影响可能会有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等;3、长期危害会对糖友胰岛B细胞功能造成伤害,使胰岛功能衰竭程度加快,将来的血糖控制会更加困难。4、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血糖波动过大会伤害血管内皮功能,长时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并发症。
血糖忽高忽低的4个主要原因
01
剂量
用药剂量过大也会导致高血糖。
药量过大时,血糖降得太快引起的低血糖,而低血糖可导致反跳性高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夜间低血糖后高血糖的表现。日常可以测一下夜间血糖水平,若是存在低血糖,那么睡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应该适量减少,而不是增加。
02
联药合理性
糖尿病初期单种药物治疗大多可以控制血糖。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单种药物不能使血糖达标。此时应采用联合药物的方案,联合用药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并结合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特点,有针对性选用药物。
另外,最好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这样可以起到加1+1=2的效果,降糖效果好、副作用小。
03
用药持续性
由于部分患者忘记和遗漏服用降糖药、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用药后血糖正常,认为自己的糖尿病好了就擅自停用药物,等到血糖再次升高的时候,用药的剂量就不好把控了,就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切不可随意擅自停药,如果要加量或者减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用法合理性
降糖药物种类很多、用法各异。有口服药物,还有针剂。有餐前吃,有餐后吃,比较容易弄错。
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最好餐前使用。因为这类降糖药物需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饭前服用,当食物中的糖被分解吸收时,餐后血糖的高峰与药物的作用高峰正好同步,使得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a葡萄糖甘梅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不至于升得太高。
哪些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高、胰岛功能差、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的类似物或者是低血糖风险高的、病程比较长的、老年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血糖波动比较大,都应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或者是胰岛素类似物的或者是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最近发现大多数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或者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略了血糖波动的影响并发症的危害,所以特意提醒大家关注。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控制好自我血糖波动?
无论是糖尿病人群,还是正常人群,血糖都在不断变化。正常人血糖波动较小,一般不会超出正常范围。
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所以,面对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的劳累、各种感染、手术、外伤等,都会使血糖波动大,血糖忽高忽低。
首先应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生活的规律,加强饮食的控制,或者选择可以减少血糖波动的药物。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峰值和谷值之间震荡的非稳定状态。
很多糖友在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并没有十分重视,甚至对平均血糖的概念也不十分清楚。老糖友们在近些年的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也有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有一些教训和体会跟大家分享。
如何评价血糖波动?
即血糖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平均血糖的一半,血糖波动在平均血糖的1/3-1/2是可以接受的。
“血糖波动对病人不利。血糖越高,波动越大,病人活得越短。血糖高和血糖波动都会影响寿命,但是血糖波动更容易影响寿命。”如何计算平均血糖平均血糖值,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定。
血糖波动大的危害
血糖波动过大对糖友的健康伤害甚深。
1、血糖波动过大,比持续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还要大;2、短期影响可能会有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等;3、长期危害会对糖友胰岛B细胞功能造成伤害,使胰岛功能衰竭程度加快,将来的血糖控制会更加困难。4、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血糖波动过大会伤害血管内皮功能,长时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并发症。
血糖忽高忽低的4个主要原因
01
剂量
用药剂量过大也会导致高血糖。
药量过大时,血糖降得太快引起的低血糖,而低血糖可导致反跳性高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夜间低血糖后高血糖的表现。日常可以测一下夜间血糖水平,若是存在低血糖,那么睡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应该适量减少,而不是增加。
02
联药合理性
糖尿病初期单种药物治疗大多可以控制血糖。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单种药物不能使血糖达标。此时应采用联合药物的方案,联合用药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并结合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特点,有针对性选用药物。
另外,最好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这样可以起到加1+1=2的效果,降糖效果好、副作用小。
03
用药持续性
由于部分患者忘记和遗漏服用降糖药、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用药后血糖正常,认为自己的糖尿病好了就擅自停用药物,等到血糖再次升高的时候,用药的剂量就不好把控了,就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切不可随意擅自停药,如果要加量或者减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用法合理性
降糖药物种类很多、用法各异。有口服药物,还有针剂。有餐前吃,有餐后吃,比容易弄错。
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最好餐前使用。因为这类降糖药物需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饭前服用,当食物中的糖分解吸收时,餐后血糖的高峰与药物的作用高峰正好同步,使得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a葡萄糖甘梅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不至于升得太高。
哪些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高、胰岛功能差、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的类似物或者是低血糖风险高的、病程比较长的、老年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血糖波动比较大,都应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或者是胰岛素类似物的或者是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最近发现大多数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或者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略了血糖波动的影响并发症的危害,所以特意提醒大家关注。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控制好自我血糖波动?
无论是糖尿病人群,还是正常人群,血糖都在不断变化。正常人血糖波动较小,一般不会超出正常范围。
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所以,面对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的劳累、各种感染、手术、外伤等,都会使血糖波动大,血糖忽高忽低。
首先应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生活的规律,加强饮食的控制,或者选择可以减少血糖波动的药物。
“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峰值和谷值之间震荡的非稳定状态。
很多糖友在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并没有十分重视,甚至对平均血糖的概念也不十分清楚。老糖友们在近些年的控糖实践中,对血糖波动也有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有一些教训和体会跟大家分享。
如何评价血糖波动?
即血糖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平均血糖的一半,血糖波动在平均血糖的1/3-1/2是可以接受的。
“血糖波动对病人不利。血糖越高,波动越大,病人活得越短。血糖高和血糖波动都会影响寿命,但是血糖波动更容易影响寿命。”如何计算平均血糖平均血糖值,可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定。
血糖波动大的危害
血糖波动过大对糖友的健康伤害甚深。
1、血糖波动过大,比持续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还要大;2、短期影响可能会有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等;3、长期危害会对糖友胰岛B细胞功能造成伤害,使胰岛功能衰竭程度加快,将来的血糖控制会更加困难。4、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直接影响,血糖波动过大会伤害血管内皮功能,长时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并发症。
血糖忽高忽低的4个主要原因
01
剂量
用药剂量过大也会导致高血糖。
药量过大时,血糖降得太快引起的低血糖,而低血糖可导致反跳性高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夜间低血糖后高血糖的表现。日常可以测一下夜间血糖水平,若是存在低血糖,那么睡前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应该适量减少,而不是增加。
02
联药合理性
糖尿病初期单种药物治疗大多可以控制血糖。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单种药物不能使血糖达标。此时应采用联合药物的方案,联合用药需要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并结合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等特点,有针对性选用药物。
另外,最好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这样可以起到加1+1=2的效果,降糖效果好、副作用小。
03
用药持续性
由于部分患者忘记和遗漏服用降糖药、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用药后血糖正常,认为自己的糖尿病好了就擅自停用药物,等到血糖再次升高的时候,用药的剂量就不好把控了,就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切不可随意擅自停药,如果要加量或者减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用法合理性
降糖药物种类很多、用法各异。有口服药物,还有针剂。有餐前吃,有餐后吃,比较容易弄错。
短效的胰岛素促泌剂最好餐前使用。因为这类降糖药物需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发挥作用,饭前服用,当食物中的糖被分解吸收时,餐后血糖的高峰与药物的作用高峰正好同步,使得降糖效果达到最佳。另外a葡萄糖甘梅抑制剂主要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不至于升得太高。
哪些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高、胰岛功能差、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的类似物或者是低血糖风险高的、病程比较长的、老年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血糖波动比较大,都应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或者是胰岛素类似物的或者是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最近发现大多数患者只关注空腹血糖、或者早餐后2小时血糖,忽略了血糖波动的影响并发症的危害,所以特意提醒大家关注。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控制好自我血糖波动?
无论是糖尿病人群,还是正常人群,血糖都在不断变化。正常人血糖波动较小,一般不会超出正常范围。
但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所以,面对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情绪的波动、身体的劳累、各种感染、手术、外伤等,都会使血糖波动大,血糖忽高忽低。
首先应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生活的规律,加强饮食的控制,或者选择可以减少血糖波动的药物。
微信公众号tytbzc(糖友同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