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当代的视角、流行的方式,看见非遗里的文化中国。
文|Yuki
伴随草原上的啸声频起,马蹄如疾,碧澈的赛里木湖畔歌舞欢腾,辽阔的喀拉峻草原上民俗如画,镜头带领观众越过广袤的天山草原,穿过热情洋溢的六星街区,各具新疆特色的非遗项目一一呈现。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龙洋、尼格买提、单霁翔一行人来到了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中西文明互鉴通和的“文脉宝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坎儿井开凿技艺、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麦西热甫等非遗项目为主线,聚焦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天山南北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人和故事,曲尽其妙地展现新疆的丰厚宝藏、坚实传承和美好未来。
多维视角打开非遗卷轴,
传递文化自信力量
华夏疆域万里长,大美新疆入画来。此次《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涵盖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戏曲表演等众多领域,通过“创新秀演+实地解读”的方式,将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非遗一一展现。节目中展示非遗承载的古老中华文明,让非遗展现出多层次的韵味和新时代的质感,铺开一卷多彩的民族非遗画轴,向观众传递文化自信的力量。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拉峻草原上,百人齐唱《玛纳斯》英雄史诗,震撼嘉宾们的不仅仅是其中的英雄气概,更是源源不断的民族力量。《玛纳斯》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让中华文化展现出了永世的魅力。
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世代相传,体现的是哈萨克族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嘉宾们在传承人丽娜·阿汗的带领下,亲自体验花毡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世代传承中的独运匠心。《非遗里的中国》用生动鲜活的体验诠释了非遗的丰富内涵,记录了非遗承载着多元的情感体验与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文脉传承。正如单霁翔在节目中所说:“传统的非遗技艺灿若星河,恰如‘有源之水’,滋养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传承与创新相融共生,
绽放非遗时代生机
非遗的传承,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观念,在一代代的观念创新和技术迭代中不断发扬传承、流传至今。《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在纵向深挖民族非遗的历史源流过程里,不止于探寻古老的东方智慧,更在时代性的眼光中关注到非遗与时俱进的创新。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非遗从来不只是历史的代名词,更是新时代、新生活的鲜明标签,节目将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科学创新、人的发展等相结合,在展现非遗技艺的魅力之外,更展现了非遗技艺于今的应用。坎儿井通过暗渠和竖井连接水源和沙漠,汲取地下水滋养沙漠绿洲;天山胜利隧道通过“三洞+四竖井”打通南北疆交通运输屏障,连接的不仅是人与生活,更是未来和幸福;当多姿多彩的新疆艾德莱斯绸遇上九零后设计师的现代设计,便不再只是新疆的专属,而是面向世界的中国色彩……节目展示历史和现实的相互观照,让非遗艺术“活化”绽放,穿越历史依然饱有不竭的魅力与动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创作空间。
温暖紧实的哈萨克族花毡,如何成为助力航天“黑科技”的制作技艺?节目用一种年轻的展现形式将非遗技艺的特征进行普及,让更多观众了解其中的知识和背景,成为一册传承非遗、普及知识的良好视听读本。嘉宾团走进科技气息浓郁的“火星基地”空间,通过火枪喷射的试验感受神秘毡板抵御高温的“硬核”实力,了解纳米气凝胶隔热毡中的关键工序和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中的两个工序是如何一脉相承的,这是传统非遗技艺与中国科技创新的精彩对话,也是向世界描绘出最美中国的故事讲述。
《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推动民族非遗与现代生活实现紧密连接的文化之约,观众从节目中得以了解的不仅仅是非遗技艺背后的复杂工序与浓厚的人文故事,还有新时代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前沿动向。聚焦非遗创新的历史基因、活态传承,节目构建了一条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艺术与生活的纽带,非遗技艺不断吸收着现代文明的养分,将创新实践融入当代生活、产生新的价值,也让观众看见非遗绽放的时代生机。
以非遗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多彩民族文化
《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聚焦新疆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资源,多维呈现传统非遗的历史底蕴和创新成果,以及其在新时代迸发出的“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生动展现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新疆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的和美景象,让更多观众认识璀璨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明珠。
此次《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选择特克斯县喀拉峻草原和伊宁市六星街等地多个地点进行拍摄,既表现了新疆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展示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比如,塔吉克斯坦族鹰舞等非遗项目与喀拉峻草原的壮丽美景非常契合,能让人更好感受非遗项目背后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则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六星街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嘉宾们在欣赏载歌载舞的艺术的同时,也能从当地人民火热的生活感受到木卡姆艺术的灵感来源。从动态的传承关系出发,《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当地,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新疆的独特魅力,成为传承和弘扬新疆非遗技艺的重要载体。
《非遗里的中国》聚焦非遗技艺和传承人,充分展现传承过程的生动细节,带领观众感受不同非遗技艺诞生地的风土人情。这份在华夏大地上的蓬勃生机,留给观众无限遐想与期待,既是文化密码,更成为民族团结的内生动力,《非遗里的中国》的价值正在于此。节目深入中国大地的地域与文化肌理,以非遗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将高光打向民族非遗传承中的“事与人”,赋予文化传承鲜活的生命力,让更多观众看到了非遗精湛技艺背后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江南水乡到西南蜀地,从广东岭南到塞外边疆……《非遗里的中国》打开了一幅极具“空间感”的画轴,不断显现着大美中国的文化传承,涌动着地域的流转。《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既关注到非遗的薪火相传,也用当下眼光发掘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应用,在古今联结之间生动诠释着非遗传承中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精神。而节目的艺术化表达和融合性传播,不仅启迪着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也在广泛触达中激荡着中国人心底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